(資料圖片)
財聯社8月13日訊(記者 李子健)21.21億元歸母凈利,鋰鹽業務投資收益貢獻16.06 億元,科達制造(600499.SH)凈利同比增長超4倍主要依靠藍科鋰業。而隨著負極材料產能落地、藍科鋰業新增2萬噸產能釋放,科達制造下半年業績或有望得以環比增長。
8月13日晚間,科達制造發布2022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收56.51億元,同比增長23.98%;實現歸母凈利潤21.21億元,同比增長417.97%;若據一季度歸母凈利潤9億元來計算,二季度歸母凈利潤環比增長36%。
科達制造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建筑陶瓷機械裝備供應商,經過30年的發展,目前公司的主要業務為建材機械、海外建材、鋰電材料及設備的生產和銷售,并戰略投資鋰鹽業務。
事實上,正是戰略投資鋰鹽業務,在報告期內為科達制造提供主要盈利來源。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藍科鋰業生產碳酸鋰產品15253噸,銷售碳酸鋰產品15004噸,實現營業收入52.58 億元、凈利潤36.85億元,為公司帶來17.9億元投資收益,對歸母凈利潤帶來16.06 億元的正向影響。
與此同時,藍科鋰業鋰鹽業務的“量價齊升”,或為科達制造下半年創造更大的利潤。2022 年6月,參股公司藍科鋰業2萬噸/年電池級碳酸鋰項目全線貫通,具備1+2 萬噸/年碳酸鋰產能。
財聯社記者稍早前獲悉,現貨碳酸鋰已“一貨難求”。有業內人士表示,公司鋰產品基本當天生產出來就被拉走,基本沒有庫存。SMM新能源研究咨詢總監易彥婷亦表示,四季度進入年末搶裝階段,年底供需缺口將逐步拉大。SMM預計今年四季度鋰鹽現貨報價或將進一步上行。
另一方面,科達制造在負極材料方面的布局,亦或于今年下半年有所體現。2021 年以來,公司重點圍繞福建子公司推進負極材料一體化工廠建設,其一期4萬噸/年石墨化及1萬噸/年人造石墨負極材料項目將于2022年下半年建設完畢。
按照規劃,科達制造將于年內形成4萬噸/年石墨化及2萬噸/年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產能,并在2022 年下半年內啟動福建工廠二期5萬噸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的產能建設。
而負極材料被視為今年鋰電材料中供需最緊張的環節,在行業景氣度高漲之下,今年上半年負極材料廠業績普遍表現亮眼,如杉杉股份凈利潤同比增長118.65%;翔豐華凈利潤同比增長117.52%;璞泰來凈利潤同比增長80.13%。
(編輯:曹婧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