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震蕩上行,上市公司購買和設立私募的熱情依然不減。根據WIND統計,截至11日,年內有76家公司宣布出資認購或者成立私募基金,同比翻倍。從投資收益來看,既有公司因此而大賺,也有公司遭遇虧損。
根據記者梳理,上市公司投資私募大致有兩種方式,一是購買證券私募基金,二是設立私募股權基金。
展鵬科技2月2日公告,公司認購上海于翼資產管理的東方點贊12號證券私募1000萬,同時認購泓澄投資管理的泓澄優選10號私募1000萬。
寧德時代5月13日公告,基于看好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全資子公司作為有限合伙人認繳出資10億元參與設立了宜賓晨道新能源股權投資。
金地集團6月2日公告,子公司深圳威新作為有限合伙人出資3億元,參與投資設立紐爾利新策創投。本次標的基金認繳出資總額為20.88億元,經營范圍包括創業投資、以私募基金從事股權投資、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等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公司因為投資私募而大賺。如柘中股份最近一個半月股價暴漲翻倍,這就與公司此前投資的私募基金參投企業上市密切相關。7月5日,公司發布修正業績預告,修正后上半年盈利2億元至2.3億元,同比暴增8191.19%~9434.86%。
對此,柘中股份表示是因為自己參投的兩家企業上市,使得業績大增。具體來看,公司參與投資的蘇民投君信所投的皓元醫藥、力芯微6月在科創板上市。此外,公司投資的遼寧中德產業所投的碳化硅公司山東天岳也有望登陸科創板,而公司持股5760萬股的上海農商行已啟動招股。
還有上市公司斥巨資購買私募卻收益甚低。如天創時尚日前公告,近日收回紐富斯均衡致勝策略12號私募全部投資份額暨本金1.5億元及本期收益154萬元,其近一年的收益還不如存款利息。
當然,也有上市公司因購買的私募產品而業績受累。如中來股份1月10日晚突然宣布,公司去年初斥資2億元認購的四只私募產品先后爆雷,從而導致公司去年凈利潤同比下降52.71%-62.99%。
其實,上市公司投資私募產品不乏爆雷案例,其中3年多前的國民技術前海旗隆失聯案導致公司出現巨虧。此外,2019年,上海洗霸、中原內配、四方達踩雷了同一家私募產品,導致相關公司股價大跌。
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投資私募基金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上市公司投資的私募業績不理想甚至出現爆雷等情況,將會給相關公司業績帶來沖擊。畢竟,私募基金具有較高風險,非保本保收益產品,不管是個人還是機構都不應輕信所謂“兜底”的承諾。
深圳一位私募高管則提醒,“當前不少私募產品都設有預警線和清盤線,投資者在購買私募產品時應關注合同中預警止損機制的條款。”(記者 陳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