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持多年業績雙位數增長后,短保面包老大桃李面包(603866)疲態漸顯。近日,桃李面包公布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29.39億元,同比增長7.32%;實現凈利潤3.69億元,同比下降11.59%。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給這家東北老牌烘焙企業的南下之路增添了幾分不確定性。
半年報業績增收不增利
桃李面包于1997年創立于遼寧丹東,主營業務是面包以及烘焙產品,由退休教師吳志剛所創辦,2015年登陸A股成為“國內面包第一股”。
憑借多年以來建立的銷售渠道和品牌知名度,桃李面包近年來在社交網絡的熱度不減反增。羊城晚報記者在多個社交平臺上發現,不少網友發布了桃李面包的測評視頻,“性價比之王”“從小吃到現在”是其中的高頻詞。
半年報顯示,桃李面包的核心產品桃李品牌的面包及糕點實現的營業收入29.2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16%,占營業收入的99.55%。但其凈利潤為3.69億元,同比下降11.59%。
對半年報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桃李面包將其原因歸結為:去年同期受國家階段性社保減免政策影響,公司各項成本費用低于本期,以及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促銷活動相對較少,返貨率及折讓率都低于本期。
疫情對于消費習慣的改變也是重要因素。去年因受疫情影響,多數休閑食品企業和餐飲行業未及時復工營業,面包成為更多人的首選。這也使桃李面包受到市場的普遍青睞,股價一度漲至47.77元(前復權)的最高價,以收盤價計算市值最高時達到446.66億元,堪稱“面包業隱形冠軍”。
華南華中區域業務仍虧
據了解,面包的種類按照保質期分類可分為短保、中保和長保,短保面包一般保質期在一周之內,中保面包保質期為1-3個月,長保面包則一般超過半年。
短保面包行業一般有烘焙坊模式和中央工廠模式。桃李面包采用的是“中央工廠+批發”的商業模式,也被外界視為是公司的“護城河”,即是在各個城市設立生產加工工廠,以工廠為圓心,通過流水生產線和現代化的生產設備生產成品,以集中物流將產品批發給本地及周邊城區的商超或經銷商,最后銷售給消費者。
作為從東北走出的短保面包龍頭,桃李面包一直在加快全國化布局。今年上半年,公司繼續加大力度拓展華東、華南等新市場,不斷增加對重點客戶的投入,提升單店質量,在東北、華北等成熟市場繼續加快銷售網絡細化和下沉工作。與此同時,公司還與各大社區團購平臺進行合作,拓展新零售渠道。
截至今年6月底,桃李面包已在全國20個區域建立了生產基地,建立了31萬多個零售終端,與永輝、華潤萬家、沃爾瑪、大潤發等大型商超和區域性知名連鎖超市之間建立穩定合作關系。
市場觀點認為,此次桃李面包增收不增利,或與公司南下拓展市場受挫不無關系。據媒體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在桃李面包主要控股參股的37家公司中,有17家子公司處于虧損狀態,且虧損公司多集中在華東和華南地區。而今年上半年,桃李面包的華南地區業務虧損最高,虧損1628.02萬元;其次是華中地區業務,虧損236.57萬元。
新老對手紛紛搶占市場
記者梳理歷年營業收入發現,2017年-2019年,桃李面包的面包及糕點業務營收分別增長了23.49%、18.08%、16.89%;但2020年該業務營收不再保持兩位數增長,增幅僅為5.6%。從毛利率看,2020年桃李面包毛利率為29.97%,明顯低于立高食品(38.27%)、克莉絲汀(40.0%)和元祖股份(65.60%)等同類競品。
招商證券在研報中提到,展望下半年,渠道反饋7月維持雙位數增速,全年雙位數增長可期。在利潤端,下半年桃李面包計劃通過精準配送,提升日配、一日兩配的比例,降低返貨率,同時產品結構不斷升級,利潤率有望繼續改善。
不過,與桃李面包將短保的概念引入面包市場的年代相比,如今的面包烘焙市場競爭激烈。入局短保賽道的傳統烘焙品牌、推出自由烘焙產品的休閑食品企業和便利店,都想從這一市場中分一杯羹。
在全國化布局和短保面包賽道上,桃李面包和其他傳統烘焙品牌可謂是“狹路相逢”。2018年,賓堡集團完成對曼可頓公司的收購,成為中國第二大面包供應商,對桃李面包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同年,達利食品也推出了對標桃李的短保面包品牌“美焙辰”;元祖股份不斷壯大線下門店,重點布局上海、江蘇等長江流域重點城市,成為桃李南下的競爭對手。
此外,良品鋪子、三只松鼠、鹽津鋪子等休閑食品也發力烘焙品類,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市場份額。而被視為“護城河”的商業模式也不具備高門檻,如作為桃李面包重要銷售終端的便利店也相繼推出自己的短保面包產品,賓堡鞏固市場地位采用的也是“中央工廠+批發”模式,桃李面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能否扭轉頹勢、保住市場份額仍是未知數。(記者黃婷實習生張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