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走入深水區,是時候重新認識人工智能的價值
9月9日,沖刺港交所失敗后的曠視科創板IPO過會;8月27日,商湯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此前,云從科技過會科創板,依圖科技則在終止科創板上市計劃后又傳出計劃赴港上市。一時間,AI四小龍向資本市場沖刺的氣勢如虹。
縱觀AI四小龍,都是戴著光環誕生,融資總額均超過數十億元。但隨著招股書的公開,原來被賽道泡沫遮蓋的真相也漸漸被人所知。
持續的虧損、高昂的研發投入、承壓的現金流,成為AI四小龍的共性問題,也是它們上市路上的絆腳石。今年7月,云從科技科創板經歷三次詢問才被正式批準上市;成立最早的曠視科技在港交所申請上市未果后,只得轉身將上市目標改為A股;依圖科技經歷上交所問詢后直接終止了科創板上市計劃,之后又傳出計劃赴港IPO。
AI四小龍走下神壇,質疑之聲也越來越多,而且外界對AI四小龍的質疑,又被進一步放大為對人工智能產業的質疑。實際上,今年以來,有關人工智能產業前景的爭議越來越多,有來自學術界批評AI“頂不了天,落不了地”,有AI科學家從工業界離職回歸學術界等現象。近期科技巨頭谷歌也傳出了醫療AI遭遇重挫擬戰略放棄的不利消息,業界“唱衰”的聲音就更多了。
人工智能究竟有沒有用?AI全面普及、產業化有沒有機會?機會又在哪里?
至少AI從業者們對此的認識很清晰,也很堅定。
“AI是一個技術革命,不是一個泡沫。”在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區,一年下來高考一本達線率提升40%,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反而減輕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防控系統,目前可對44種法定傳染病和6大癥候群自動判斷。在工業生產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實現全天24小時自動“監聽”,判斷生產線故障,這是人工排查無法比擬的。同時,通過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還可以實現智能排產、智能補貨、柔性生產,對生產過程中不符合相關要求的操作可進行實時監控、自動分析、及時提醒,為傳統產業加裝“智慧大腦”……
他們認為,隨著AI產業發展進入深水區,出現質疑的聲音并不出奇,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需要真正能夠解決社會問題,要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最好還“能用統計數據來證明業務成效”。此外,政府也應該統籌發展,集約建設,讓AI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
今年3月,“十四五”規劃綱要出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三個領域成為新的關注點,其中人工智能成為大國提升國家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
對AI,我們不應再有懷疑,也決不能落后。(記者鄭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