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音頻公司喜馬拉雅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而在今年5月,喜馬拉雅曾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申請,不過最后終止。從數據來看,喜馬拉雅近三年營收雖然呈持續上漲的趨勢,但是其凈虧損三年累積已超過20億元。有行業人士認為,音頻市場其實不如視頻行業那樣顯性,但這兩年由于資本的介入和音頻企業沖擊IPO,行業迎來更多的新入局者,這也意味著爭奪“聲意”的競爭會更激烈。
內容渠道成本居高不下
此次赴港上市提交的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2018-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14.8億元、26.97億元、40.76億元,呈持續上漲的趨勢,但增幅在放緩;與此同時,同期凈虧損分別達7.55億元、7.47億元、5.39億元,合計三年虧損逾20億元。
招股書披露,今年上半年喜馬拉雅營收同比增加55.50%至25.10億元,但上半年繼續虧損3.23億元,同比虧損還在擴大。羊城晚報記者注意到,喜馬拉雅上半年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同比增加了近一倍之多,達到12.33億元。喜馬拉雅方面稱,銷售及營銷開支主要用在渠道推廣、品牌推廣、廣告以及支付分銷商及其他平臺的傭金。
除了營銷開支大增,喜馬拉雅的營業成本也居高不下。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營業成本一直是喜馬拉雅最大的成本開支,占據其總支出的50%以上。營業成本主要包括內容創作者的收入分成和購買版權的內容成本。據招股書披露,喜馬拉雅與140家出版商合作,并且還與德云社、吳曉波等演藝團隊或作家合作,以此搭建內容護城河。
但是大量合作會帶來高額的內容成本。招股書顯示,2020年喜馬拉雅支付給內容創作者和簽約方的收入分成達到12.93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約為32%,而購買版權的內容成本為2.55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為6.30%。
車載音頻或成為新方向
招股書數據顯示,喜馬拉雅2018-2020年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分別為5480萬、8230萬及1億。值得注意的是,車載設備等IoT用戶活躍度三年間同比增長率從78.60%進一步提升至96%。上半年,喜馬拉雅平臺的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用戶達到1420萬,較2020年同期增長65.50%,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付費率約為12.80%。
數據顯示,喜馬拉雅目前已經與阿里、百度、小米、華為等企業達成合作。此外,70多家車企也植入了喜馬拉雅的車載內容。截至今年6月30日,通過智能音箱、車載音頻等IoT終端及其他第三方開放平臺訪問喜馬拉雅的月活躍用戶有1.51億。灼識咨詢資料顯示,上半年,喜馬拉雅移動端用戶共花費8478億分鐘收聽音頻內容,約占中國所有在線音頻平臺移動端收聽總時長的70.90%。
值得注意的是,喜馬拉雅并未披露此次港股IPO擬募資金額。但對于募集資金投向,喜馬拉雅稱計劃將IPO募資用于豐富內容庫、繼續激勵內容創作者在平臺創作優質內容,加大研發投入、提升AI及大數據能力,以及潛在的戰略收購等。(記者林曦實習生張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