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A股“最貴”新股禾邁股份上市首日收盤價漲幅高達47.74%,打破了此前高發行價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的“魔咒”。同時,禾邁股份本次超募的資金高達50億元,公司將部分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的決策也引發了多方討論。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上市首日破發的新股數量已經達到12只。有業內人士表示,詢價新規調整了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等規定,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新股市盈率,或為新股破發的主因,同時也導致了新股超募的情形出現。
“詢價新規”提高新股市盈率或為破發主因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2021年共有12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盤價跌破發行價。其中不乏發行價在100元以上的新股。如百濟神州-U于12月15日上市,發行價為192.6元/股,但上市首日以160.98元/股的收盤價收場,較發行價低16.46%。
新股破發給投資者帶來了不少損失。10月28日在科創板上市的成大生物開盤走低跌破了發行價,上市首日收報80元/股,跌幅超過27%。按照科創板中一簽500股來計算,投資者中一簽虧損金額約為1.5萬元。
接二連三的新股破發讓“打新”躺贏成為過去式。有市場觀點認為,新股破發與此前滬深交易所推出的“詢價新規”有關。今年8月,滬深交易所均發布公告表示,擬修訂科創板和創業板發行和承銷的相關規則。
針對實踐中出現了部分網下投資者重策略輕研究,為博入圍“抱團報價”,干擾發行秩序等新情況新問題,新規調整了最高報價剔除比例,將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目前的“不低于所有網下投資者擬申購總量的10%”調整為“不超過所有網下投資者擬申購總量的3%”。
廣東杰海律師事務所金融部合伙人廖藝行認為,“詢價新規”的多項措施都有推高新股市盈率的效果。“比如,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的調整,從‘不低于10%’調整為‘1%’至‘3%’,意味著至少會有比過去多出7%的高報價入圍,受此影響,入圍報價區間向高報價變動,低報價無法入圍的比例自然會升高。另一方面,‘詢價新規’發布初期,投資者對于打新還停留在入圍即盈利的非理性認知上,為了能提高報價入圍幾率,投資者也會選擇盡量高報價。”
廖藝行表示,上述情況導致了新股高發行價的現象,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新股上市首日漲幅極有可能會有所下降,甚至會出現破發的情況。
頻頻超募也有影響最貴新股超募50億元
另一方面新股超募的情況也頻頻出現。12月20日晚間,禾邁股份發布了關于使用部分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公告,使用最高不超過人民幣45億元(含本數)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于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投資產品。
而根據招股說明書,禾邁股份本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5.57億元,主要用于禾邁智能制造基地建設項目、儲能逆變器產業化項目、智能成套電氣設備升級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但由于禾邁股份的發行價最終定為557.8元/股,按照公開發行股票1000萬股計算,本次實際募集的金額為55.78億元,較原計劃多出了約50億元。
有網友在微博表示:“這錢可以給幾十個中小企業進行業務發展了,從小微企業發展到小強企業,而現在就這么從股民、基民手里轉移成銀行理財產品了,這種IPO值得懷疑。”
除了禾邁股份之外,11月22日上市的鼎陽科技也出現了超募的現象。與禾邁股份類似,鼎陽科技同樣決定使用額度不超過11億元的超募資金及閑置募集資金適時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或存款類產品或券商收益憑證。
“高發行價及超募問題是受到了‘詢價新規’發布的影響,但該影響應該是短期的。”廣東杰海律師事務所金融部合伙人廖藝行表示,由于新規的發布,導致過往成熟的新股報價機制被改變,很多以前行之有效的報價策略失效了,出現了高發行價的現象,高發行價也增加了新股超募的可能。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超募可能會讓企業有更多資金閑置,這會降低募集資金的利用效率。”據了解,超募資金的投向也有加大公司投資風險的可能,甚至會導致公司管理層“濫用自由現金流”的情況出現。
對此,有業內人士建議,可以允許使用超募資金在未來股價低的時候用來回購,以保障股價的流動性。廣東杰海律師事務所金融部合伙人廖藝行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者對新規機制的逐漸熟悉,新股的報價會逐漸理性,高價發行和超募的問題可能會逐步解決,但投資者盲目打新的沖動會減少,以后投資者參與打新,需要認真研究基本面以及企業發展情況。同時,廖藝行預測,個人投資者參與打新的意愿可能會下降,機構打新的比例可能會提高。(記者王楚涵見習記者張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