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近兩年時間,經過三輪問詢,天濟草堂IPO還是被暫緩審議了。
天濟草堂是來自湖南的一家中成藥制造企業(yè),于2020年11月3日向北交所申報IPO,西部證券為保薦機構。2022年4月6日,天濟草堂被暫緩審議,成為北交所第二家被暫緩審議的企業(yè)。
在上會前,天濟草堂因其經營業(yè)績持續(xù)下滑、市場推廣費顯著高于同行、收入真實性、研發(fā)費用真實性等問題獲北交所三輪問詢。雖然天濟草堂都一一做了回復北交所問詢,但顯然未能打消上市委的疑慮。
日均舉辦11.81場學術推廣會
銷售費用高企歷來是醫(yī)藥企業(yè)的“通病”,其中不乏打著舉辦學術會議及市場推廣等的名義暗中向醫(yī)務人員輸送利益的藥企。天濟草堂也因其巨額市場推廣費備受質疑。
天濟草堂主要從事清熱解毒類、心腦血管類、泌尿類等中成藥系列研發(fā)、生產與銷售,主打產品包括復方石淋通膠囊、腦得生丸、清熱散結膠囊、舒筋活血膠囊、障眼明膠囊。
天濟草堂曾在招股書中表示,在“全國城市、縣級公立醫(yī)院中”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但實際情況是,招股書顯示其主打產品在細分市場的市場份額均不到1%。
而且天濟草堂整體銷售規(guī)模并不高,2019年至2021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yè)收入3.20億元、2.91億元、3.3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326.52萬元、2944.1萬元及4372.48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天濟草堂在沒有新產品推出的情況下,下半年業(yè)績異常增長,引起了上市委注意。上市委在上會結果公告中要求,天濟草堂進一步說明研發(fā)費用的核算方式,列支是否真實,以及是否存在“利用研發(fā)費用調節(jié)利潤”的情況。
同時,上市委還問到“在無高額市場推廣費用支撐的情況下能否保持現有市場份額”。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度,天濟草堂的銷售費用分別為2.08億元、1.78億元和2.01億元,占同期營收的比重分別為65.04%、61.18%和60.26%。
其中,巨額銷售費用又以學術推廣費為主,2019年到2021年天濟草堂學術推廣費金額分別為1.98億元、1.67億元和1.9億元,占同期營業(yè)收入比重分別為62.09%、57.48%和56.82%。
資料顯示,近幾年天濟草堂市場推廣費占比、市場推廣活動頻次遠高于同行。2019年到 2021年天濟草堂分別舉辦了1459場、495場、4313場學術推廣會, 以2021的數據為計,平均一天要舉辦11.81場會議,場均費用為4.41萬元/場。
研發(fā)項目外包,核心競爭力存疑
與巨額的學術推廣費相比,天濟草堂在產品研發(fā)方面的投入少得不是一丁半點。
2019年至2021年,天濟草堂的研發(fā)費用分別為1098.39萬元、1782.45萬元和955.08萬元,占營業(yè)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44%、6.12%和2.86%。
天濟草堂在招股書中曾自稱,“公司技術研發(fā)團隊實力雄厚,擁有豐富的藥物研發(fā)經驗。”
但實際上,天濟草堂研發(fā)人員只有12名,公司員工中碩士以上學歷以上僅有兩名,專科及專科以下占據大多數。
不僅如此,天濟草堂的核心技術人員也并不穩(wěn)定。2020年1月,公司原核心技術人員宋太發(fā)、李林梅二人離職。9月,原核心技術人員謝峰因個人原因離職。此前,宋太發(fā)負責中藥方面的研究,李林梅負責藥品研究過程的分析工作,謝峰負責固體制劑開發(fā)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李林梅離職后轉身就成立了南雅生物公司,并成為天濟草堂委外研發(fā)機構,而李林梅依然持有天濟草堂員工持股平臺卞思平公司0.3333%的股份。
2020年天濟草堂與南雅生物就有一筆80000萬元的技術服務交易。對于這樣一起明顯的關聯(lián)交易,天濟草堂卻表示,“公司的委外研發(fā)機構與公司不存在關聯(lián)關系,委托研發(fā)項目價格系在市場詢價的基礎上確定,價格公允,不存在利益輸送的情形。”,這樣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實際上,天濟草堂產品研發(fā)基本上以外包為主,2019年至2021年,天濟草堂委外研發(fā)服務費分別為609.91萬元、1372.15萬元和677.93萬元,占據了研發(fā)費用的大部分。而且,天濟草堂核心產品生產技術與生產批件均為受讓取得。因此,天濟草堂是否具備獨立研發(fā)能力也備受質疑。(來源|大華觀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