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遞交招股書近9個月、經歷一次業績更新和兩輪問詢后,曾被認為有望沖擊A股市場“電動牙刷第一股”的小米生態鏈企業深圳素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素士科技”)還是折戟IPO。近日,深交所披露,素士科技申請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文件,深交所決定終止對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審核。
營收過半依賴小米
公開資料顯示,素士科技由曾在華為擔任高級產品經理的孟凡迪于2015年6月創立,主打產品為電動牙刷。過去三年,在約8億元的營銷推廣費用投入之下,素士成功躋身網紅電動牙刷行列。
但公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對小米過于依賴、重營銷輕研發以及自設立起即采用代工生產模式等問題,在引發深交所問詢、折戟IPO的同時,也為素士科技的未來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說起素士科技,市場往往會將其列入小米生態鏈企業名單之中。實際上,無論是股權還是業務,素士科技都有著滿滿的“小米元素”。
股權方面,企查查數據顯示,由于趕上電動牙刷行業發展快車道,素士科技在成立3個月左右就拿到數百萬元的天使輪融資;2016年,又拿下“小米系”順為資本、小米集團數千萬元的Pre-A輪;此后,以每年一輪的融資速度繼續壯大,并于2020年年底在證監會備案,接受券商的上市輔導。而在整個融資歷程中,“小米系”身影多次出現。
羊城晚報記者梳理招股書發現,在持股5%以上的股東中,順為科技持有素士科技股份327.09萬股,持股比例為10.90%,為素士科技的第二大股東;天津金米持有257.18萬股,持股比例為8.57%。順為科技與天津金米分別為小米集團的相關方與控制結構性實體,也分別是素士科技的第二、第四大股東。即小米集團通過順為科技與天津金米共持有素士科技近20%的股份,具有表決權。
業務方面,素士科技成立之初主要通過小米模式和直銷模式,產品分為自有品牌產品(素士、AIRFLY、品敬)和小米定制米家品牌產品。米家品牌主要通過小米模式銷售,自有品牌通過直銷、分銷和電商平臺入倉模式銷售。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間,素士科技向小米集團的銷售金額分別為6.28億元、8.31億元與10.44億元,與同期營業收入的占比分別為61.31%、60.60%與55.81%。特別是在2021年,雖然占比有所減少,但是實際金額依然在持續增長。
此外,在前五大客戶的名單中,小米集團遙遙領先,近三年均保持了過半的占比,而后四名客戶的占比則均在個位數徘徊,且之間沒有較大的差距。由此可見,要說小米集團撐起了素士科技的過半營收并不為過。
對此,深交所要求素士科技說明小米模式下發行人銷售渠道是否對小米集團存在重大依賴,相關銷售渠道是否以小米集團對發行人持股作為前提條件,持股情況的變動是否對發行人銷售渠道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發行人業務是否完整且獨立于股東;發行人在小米生態鏈企業中的定位,與生態鏈企業的合作、競爭情況等。
值得注意的是,素士科技與小米之間的依賴并非對等的關系。素士科技并不是小米米家中唯一的覆蓋個護清潔領域的供應商。在小米生態鏈中,還有主打剃須刀的須眉科技、做手動與電動牙刷的貝醫生,以及有戴森平替之稱的直白電吹風,與素士科技在小米生態鏈內部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局面。
花掉8億元營銷費用
再來看看素士科技自身的業務發展情況。經過6年發展,素士科技業務涵蓋口腔護理、須發護理、美發護理三大類別,主要采取以產品研發設計和銷售為主、代工生產的資產運營模式。
最新的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素士科技營收為10.25億元、13.71億元、18.7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5.14%。其中,口腔護理類產品年營收占比均超50%。報告期內,這一比例分別為59.20%、59.31%、54.82%,復合年增長率為30.04%;此外,2019-2021年,素士科技須發護理類產品銷售收入的復合年增長率為37.20%;美發護理類產品銷售收入的復合年增長率為51.24%。
由此不難看出,口腔護理類產品仍是素士科技的營收主力。不過,由于飛利浦、歐樂B等老牌企業早已占領高端市場,素士科技成立之初便選擇進軍中低端市場,主要面向年輕消費者,電動牙刷價格集中在200-500元之間。但從市場份額來看,申港證券2020年7月的研報中統計,素士科技電動牙刷的市場占有率僅為1.80%,相比于競爭對手Usmile的5.20%有較大差距。
如何擴大市場份額?素士科技的做法是采取花樣百出的營銷手段。
2019-2021年,素士科技銷售費用分別為1.35億元、2.61億元、4.40億元,呈大幅增長態勢。素士科技通過線上多類型廣告投入以及網絡紅人、KOL直播帶貨等新興營銷模式,擴大品牌影響和產品覆蓋。
根據此前媒體相關報道,素士科技與李佳琦和羅永浩均有過合作;2021年七夕期間,素士科技邀請利路修擔任“素士理容大使”;9月邀請新青年代表辣目洋子為其首款能按摩的復古吹風機背書;今年5月,素士科技還官宣其電動牙刷代言人為檀健次。
研發投入占比不到5%
不過,素士科技似乎無心搞研發。從研發費用來看,2019-2021年,素士科技研發費用僅為0.50億元、0.46億元、0.67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88%、3.35%、3.55%。
從此前公布的7.75億元募集資金用途來看,2.95億元用于全產品升級項目,1.46億元用于品牌推廣及營銷升級建設項目,1.54億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剩余1.8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并沒有多少資金能投入到研發當中。
另外,素士科技“主要采取代工生產模式,并少量采用委托加工模式生產零部件PCBA,無自建生產工廠”的生產模式也曾引起深交所問詢,深交所要求披露說明自設立起即采用代工生產模式的原因及合理性、歷史上及目前是否存在因質量問題導致的糾紛或訴訟的情況等。
在進入門檻不高、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已進入白熱化的個護小家電市場,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創新與更新迭代有著更高的要求。應該說,在前有飛利浦、歐樂B等老牌企業強勢領先,后有源源不斷的新入局者的情況下,要突出重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對于素士科技來說壓力不小。(記者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