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阜陽市潁州區西湖鎮華佗小學 劉倩倩
從踏上講臺的第一天起,我就對教師這個職業滿懷欣喜和熱愛。作為扎根在農村的一線教師而言,那一張張質樸的臉蛋總會讓我情不自禁想去了解他們,情不自禁想去保護他們,更是情不自禁想去陪伴他們成長。
我們班有一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對于他們來說常年父母不在身邊,和父母聯系的橋梁也只是簡單的幾次電話,他們的歡喜憂傷、學習成長,父母是缺席的。雖然我不足以給予父母般的愛,但能陪伴在他們身邊見證他們的成長,讓他們感受到我的愛,我已然十分幸運。
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次家訪經歷,那天放學后我走進了一個女生的家,那是一間極簡易的不怎么大的板房,中間用隔板分隔出兩個房間,屋里面僅有兩張床,還要在擁擠不堪的房間里做飯。得知她父母離異,父親再婚,她和腦癱的哥哥跟著奶奶生活,那個平日里總是樂呵呵的小女生一瞬間刺痛了我的心,如果不是家訪,我永遠不會把如此不堪的現狀和這個明媚的女生聯系在一起。
從那以后,我經常找這名女生談心,關心她的學習和生活。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學生們的作業在學校都能完成。偶然的機會,我問學生們作業寫完了回到家都做什么,當問到她時,她的回答深深觸動了我,“我幫奶奶干完活就跑到鄰居家玩,她家有很多書,我還可以看看”。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一個10歲小女孩的無奈,是呀,腦癱的哥哥平時還需要一大筆開銷,哪還來的閑錢給她買書,而這個孩子也過早地懂事,從沒聽她說過一句抱怨的話。第二天下午放學,我就拿著一摞書走進了她的家門,看到我來,她既驚喜又害羞,“老師,您怎么來了”“我來看看你,瞧,我給你帶的什么”,接過我手里的書,她興奮地叫起來,“哇,這都是給我的嗎?”
聞聲從里屋出來的奶奶,客氣地讓座,可是擁擠的屋子又不知道坐到哪里,奶奶窘迫的表情顯得十分尷尬。說起家里的情況她的眼淚不止。一向淚淺的我是見不了別人掉眼淚的,看到老人家流淚,我的鼻子也酸了。眼前的這個讓人心疼的女孩,既擔起了家務,又忍下了艱難。
愛是一座橋梁,更是一種無言的承諾。從那以后我會不定時地拿些課外書,買點水果去她家坐坐,每次去,老人家都拉著我的手客氣地說:“那么忙,別來了,你家里孩子還小,累了一天了,還想著我們。”可是老人家緊緊攥著的手分明為我的到來欣喜不已。有一次我外出聽課,一上午沒去學校,剛到學校,女生就追著我說,“劉老師,你去哪了,今天學校食堂吃的小酥肉可好吃了,我給你留了幾塊”。說著從兜里掏出個方便袋遞給我,里面有她沒舍得吃的小酥肉,那一刻,我真的十分感動。
班里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在近40戶家訪中,我對很多學生有了新的認識,雖然他們不都是成績優異,但善良美好的品行就像春天一樣溫暖。說到春天,我們會想到太多美好的詞匯,萬物復蘇、生機勃勃、陽光明媚、百花齊放......那不妨讓春天住進心里,用明媚去照亮孩子,用柔風去撫摸孩子,用溫暖去融化孩子。
我始終堅信如果心中擁有太陽,眼里必定會光芒萬丈;如果心中充滿關愛,臉上必定會泛著榮光。我愿在鄉村小學用自己無私的愛播撒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