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縣實驗小學“百草園”種植基地內,學生們正在學習黃精知識。
□記者陳淑芬文/圖
(資料圖)
“雙減”政策實施一年多來,“減”與“增”成為社會共同關注并熱議的高頻詞,也成為我市教育改革、育人實踐的生動注腳。
以全市各中小學校為“排頭兵”,以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為目標,從課堂到作業,從學生到老師,從家庭到社會,從考試再到課后服務“三點半”,池州一項項體現科學前瞻、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創新舉措,一件件全面推動“雙減”落地見效的務實作為,讓這場“讓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的變革,越發深入人心。
課后服務上水平
探索全面發展新路徑
“同學們,你們看這顆黃精苗,基本已經成型了,它們喜歡潮濕的環境,所以背陽的地方他們會長得更好......”日前,在青陽縣實驗小學藝術樓后方的“百草園”,師生們開展了一場趣味橫生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勞動教育,受邀前來的池州市九之林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汪國豐,認真地指導孩子們了解黃精的生長習性和藥性特點。
該校602班學生章可欣一邊聽著講解,一邊悉心觀察著。已是“百草園”常客的她,每天早上都會來看看自己種下的黃精幼苗,并和小伙伴一起給其他植物澆水。“從勞動中我體會到農民伯伯的艱辛,也學習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我覺得特別快樂。”
從知識立意走向素養立意,這是青陽縣實驗小學推進五育并舉、創新課后課堂的成果。“‘雙減’以來,我校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工作,設立校內勞動、家務勞動、基地勞動、公益勞動四大板塊,不僅積極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還鼓勵學生參與勞動發明,從勞動中成長。”該校副校長蘇巍巍介紹。
挺直腰板,手持毛筆,宣紙上暈開墨跡......每天下午放學,貴池區永明小學501班學生阮佳洋并不急著回家,而是奔向學校書法教室練習書法,她說,不去培訓班,在學校就能學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特別幸運。
記者在永明小學走訪中看到:計算機編程課堂上,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繪制動畫片里的場景;古箏課堂上,同學們跟隨著黑板上的曲譜彈奏優美的旋律;跆拳道課堂上,抬腳、踢腿、后空翻各個動作有模有樣......一座“百花園式”的小學在夕陽下散發著光芒。
作為“雙減”政策的踐行者也是見證者,貴池區永明小學語文老師何燕感慨頗深:“課后服務工作的開展,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發展了特長,讓學有困難的學生得到了針對性輔導,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如今,“雙減”政策的光芒正照亮全市12.4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心房。據統計,目前全市已實現234所義務教育學校、有需求的學生“兩個全覆蓋”,課后服務學生參加率達97.3%,教師參與率達92.99%,有力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精設作業提質效
抓牢課堂教學主陣地
一張A4紙,數道適量的試題,學生寫好后,老師通過上傳大數據平臺,個中優劣一目了然。近來,這種智能“手閱卡”模式在池州市第十一中學“風靡”開來,引得不少學生稱贊。“手閱卡題量不多,但都是老師結合課堂重點精選出來的好題,有了它以后,我的成績都上升了!”該校709班學生史周豪笑著說。
今年9月,池州市第十一中學主動引進“適合教育”的活水,從數學、英語、物理三門學科入手,以“分層式”為學生量身定制“配方作業”。“我們嚴格按照限學科、限總量、限難度標準,通過集體備課,自編適合我校學生每一課時的分層作業,通過‘手閱卡’模式分發給各班學生,學生完成紙質版作業,教師批閱后可通過大數據了解每節課教學效益情況,以便及時調整,實現精準教學。”該校教務處副主任湯也博告訴記者,學校將進一步深入研究,努力做好作業的優化與設計,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既有“減”,也要有“增”。“因材施教不斷提高課堂質效”的做法,同樣成為東至縣泥溪鎮中心學校抓牢課堂教學主陣地的重點。
“月光下的村莊、鐵蛋、鐵蛋遠道而來的表哥,這三個關鍵詞大家能想到什么呢?”“我知道我知道,老師,肯定是鐵蛋遠道而來的表哥來了,所以鐵蛋就邀請他去欣賞月光下的村莊。”“不錯,還有同學有其他想法嗎?”......
11月1日上午,泥溪鎮中心學校教學樓內笑聲連連,年輕教師秦濤正在給同學們講解小說習作的重點,幽默詼諧的互動方式,引得大家在笑聲中思考回味。
秦濤告訴記者,在重點課程教學過程中,她的“訣竅”是增加課前“預習單”,由老師先學習,掌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然后在課堂上尋找激發點,鼓勵學生通力合作,讓學生也能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好的課堂教學事半功倍,泥溪鎮中心學校副校長蔡煙松細數學校一年來的“雙減”工作:“聚焦新課標,我們以‘青藍工程’為依托,大力培養秦濤這類‘教壇新星’,健全教學視導和推門聽課機制,加強校內教研業務培訓,并通過實行作業‘統籌單’、一二年級‘書包不回家’、‘小學書面作業不出校門’等措施,賦能課堂提質增效。”
校外治理立“紅線”
打好標本兼治持久戰
一年多來,以“雙減”為契機,我市有關部門攜手共商,圍繞加強宣傳和輿情處置、培訓機構治理與監管,不斷加大常態化巡查與專項督查力度,以雷霆之勢撬動校外培訓機構改革,校外培訓機構“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由157所壓減至12所,如期完成“營轉非”,壓減率為92.36%,參與學科類校外培訓學生也由11728人壓減至1905人,壓減率為83.76%。“雙減”之后,在“立標準、定程序、嚴監管”下,非學科培訓機構核準工作規范有序推進,體育、科學、藝術等非學科培訓方興未艾,天真的笑容又重新回到孩子們的臉上。
經過“陣痛”,一批校外培訓機構實現轉型,家長及學生的“焦慮”明顯減輕。“現在我家小孩的校外培訓全都取消了,之前的興趣班在學校里就能上,既保障了孩子的安全,也節省了家庭教育支出和精力負擔,對我們家長和孩子來說是‘雙贏’的選擇。”談起“雙減”,學生家長章繼發表示家庭的獲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有效提升。
浪成于微瀾之間。“雙減”一年多來的改革實踐已充分說明:讓教育回歸育人本質,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課后服務舉措兩次入選安徽省教育廳典型案例,主要經驗向全省推廣......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市教體局相關負責人深知任重道遠:“答好‘雙減’考題,急不得、停不得、馬虎不得。當前,課后個性服務需要開拓創新,校內課堂管理需要提質增效,校外培訓治理成果需要鞏固深化,社會協同的格局也需要進一步統籌完善。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斷構建教育良好生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