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韓東,淮北市第三實驗小學副校長,2022年教育部“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人選,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省特級教師。
(相關資料圖)
“數學對于我來說,就是地獄,我可能天生就學不好數學”。直到遇到了數學教師韓東,淮北市第三實驗小學學生劉雯宇改變了她的看法:“慢慢地我覺得數學也挺好玩的,開始去親近數學了。”
韓東告訴記者,和劉雯宇一樣對數學有畏難情緒的人不在少數,一位專家的數據調查中顯示,我國有70% 的中小學生不同程度地患有“數學恐懼癥”。在他看來,數學之所以這么“不受待見”,是因為教師的講解枯燥冰冷,硬生生地將數學知識塞給學生;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教師又增加作業的數量和時長,無形中更加劇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厭惡之情。
“‘雙減’之下還要提高成績,這不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悖論,而是教學改革的一個契機。”對此,韓東的解法就是追尋智趣共生的教學方式,“很多人都認為學習本來就是苦的,沒有苦哪有甜,這就禁錮了我們的教學思維。如果我們能把苦轉換成甜,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提高很多。”
《青蛙歌》你能唱完嗎?正方形紙對折幾次后,為什么直著剪比彎著剪更像圓?找找“寶藏”的出口在哪里......他依托多元游戲情境的導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了寓教于樂的目標。
不過在韓東看來,這些都是淺層次的“快樂”;更深層次的“快樂”是在探尋數學知識過程中生發出的內在“快樂”,這更能吸引學生。“數學學習只是強調外在的‘趣’,很容易使知識的學習變得膚淺而沒有深度,要想數學學習走向深入,就必須強調內在的‘智’。當‘智趣共生’之時,數學學習才會得以提升。”韓東說。
為此,韓東探索出基于學生立場的智趣教學的策略和途徑。低年級以趣啟智,多設計一些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游戲活動或實踐活動,點燃學習欲望;中年級智趣交融,以有趣的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探究,進而發展核心素養;高年級以智生趣,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度參與知識的建構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升華對數學“趣”的再認識。
對數學頗有興趣的學生謝一涵告訴記者,韓東是一位“誤導”學生的教師:“他明明知道答案不是這樣的,他卻煞有介事地附和著我們,直到我們經過推理證明才發現原來我們的想法是錯的,而他卻在一旁偷偷地笑。您說他是不是很‘壞’?不過我們挺喜歡的,因為這樣我們可深入探索,記憶更深刻。”
化錯,就是韓東培養學生智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他看來,化錯生趣,化錯生智,化錯育人,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育人方式,錯若化開,成長自來。
“我建議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在韓東的課堂上,出錯的學生往往會被表揚,“她出現了錯誤,但沒有因此而消沉下去,這種精神值得表揚;她能從錯誤中看到隱藏的正確,這種思考方式值得學習;正是她的錯誤讓我們有了思維碰撞,才出現了這么多種解題方法,這種探究值得推廣。錯誤可怕嗎?人人都懼怕錯誤,其實錯誤不可怕,有時錯誤中有著積極的一面,指引著我們走向正確,所以我們不僅不要怕錯誤,還要感謝錯誤。”
在智趣教學理念的引領下,韓東的團隊實現了專業化成長。其中,五人榮獲安徽省特級教師,十余人次在教學比賽中獲國家、省市級一等獎;在國家及省級刊物上發表一百一十余篇相關論文,指導學生創辦了全市首家數學類報刊《黎小數學報》,并開通智趣數學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智趣社團活動,學生作品獲省創新大賽一等獎,同時獲國家專利證書,三十余名學生在世界數學團體錦標賽(WMTC)和全國“希望杯”數學競賽中獲個人金獎,并獲團體金獎。
曾先后在淮北師范大學研究生和本科生、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大專生中開設“智趣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程、多次赴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十余個省、市講學,韓東在研究和傳播智趣教學法的路上,從未止步。
后 記
成功的教育從來都是平視學生的。如果說知識和技能是教育的硬件,那么人格培育則是并行不悖的軟件。無論是韓東從學生立場出發的智趣教學,還是李楠從“心”關懷的溫暖陪伴,都是教育者最美的姿態,因為有學生立場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注:文中學生姓名均為化名。
□本報記者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