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日報記者 李曉潔
(相關資料圖)
廣袤大地,綻放著希望的花朵;活力村莊,講述著發展的故事。
去年以來,我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大力實施“六業千億”“兩強一增”“五微”等行動,交出了“三農”工作的高分卷。
“六業千億”鑄發展“含金量”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命脈所在。2022年,我市制定產業發展“六業千億”行動方案,目標實現徽茶產業鏈條最強、中藥產業品質最優、養殖產業特色最顯、林特產業價值最佳、農旅休閑鄉愁最濃、數字鄉村賦能最高,全面挺起黃山發展的產業“脊梁”。
一年過去,將鏡頭再次聚焦“六業千億”,我們會發現,豐碩的收獲已經書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徽茶產業效益攀升。全年產量4.5萬噸、一產產值46億元,同比增長4.65%、6.98%。
中藥產業煥發生機。全市種植中藥材18.44萬畝,建立道地藥材優質種苗繁育基地6個,發展中藥材種養品種34個,與省農科院開展產學研合作,選育菊花優良株系3個,申報省級貢菊新品種認證2個。
養殖產業亮點頻頻。臭鱖魚產業鏈條不斷完善,2022年預計鱖魚養殖產量200噸。祁門豆花雞作為新發現畜禽遺傳資源,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黃山國大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獲批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系我市第2家。
林特產業點多面廣。全市新增果林840畝、食用菌447畝、油茶600畝、香榧640畝、竹林500畝,改造油茶低效林3700畝、毛竹7000畝,“歙縣山核桃”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休寧縣“徽山”牌油茶獲評省級名牌產品,黟縣宏村香榧申報為省級著名商標。全市省級森林康養基地5家,“旅游+林業”示范點5個,發展觀光采摘果園26家。
農旅鄉愁產業釋放鄉村魅力。大力實施“五微”行動,15個地市先后來我市考察學習,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歙縣入選安徽全域旅游示范區,黟縣碧陽鎮豐梧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數字鄉村產業激活新動能。六百里公司在全省茶業系統率先使用區塊鏈技術。徽州區豐樂谷、歙縣同樂、黟縣哼哼達、祁門縣祁門紅茶4家獲評省級數字農業工廠。累計培育省級數字農業工廠4個、數字農業農村應用場景40個。
2022年,六大產業預計實現綜合產值875億元。越來越亮的農業底色,正在田疇沃野上點燃更多農民的振興夢想,激發更多鄉村的振興活力。
“兩強一增”推動提質增效
趁著冬閑,歙縣萬興葡萄園進行了大面積改造,引進更為科學的滴灌技術,通過電腦實時監控調節,對于不同的葡萄品種實行精準化施肥、澆水。負責人李波介紹說:“立體化、多功能、全方位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大顯身手,葡萄園實現了產量增加、質量提升,同時通過精準化施肥等系統工程,每年大約節約成本五六萬元。”
科技強農,正在不斷構建我市現代特色種業的新格局,數字化正逐漸成為科技賦能農業最有力的體現。而這,正是我市大力推進“兩強一增”的生動實踐。
2022年新春伊始,省委、省政府出臺《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行動方案(2022—2025年)》,明確我省一產“兩強一增”行動計劃的具體目標和任務。3月,我市印發有關方案,將“兩強一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牽引和抓手。
回望2022年,我市通過點燃科技強農“新引擎”,促進農業生產和銷售的優化提高。2022年,黃山強英鴨業有限公司入選國家畜禽核心育種場和國家水禽良種擴繁推廣基地,這是我市水禽育種場首次獲得兩項國字號殊榮。省內首批運用區塊鏈溯源的太平猴魁開售,黃山水工茶業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項目開始啟動實施。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692名,實現行政村服務全覆蓋。
回望2022年,“小農機”服務“大農業”,機械強農正在不斷推動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黃山區立耕源茶業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猴魁壓扁烘干一體設備”,提升6倍產能。加大本土特色農機裝備生產企業培育,全市農機裝備生產企業達26家,4家本土農機裝備企業7款農機裝備在2022年省農機補短板暨專精特新產品展覽會上獲金獎2個、銀獎2個、銅獎3個。完成4項“補短板”機具研發和4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建設任務,全市注冊鄉村運營公司391家,實現營業收入超1.5億元。
在黃山廣大鄉村,“兩強一增”正通過科技強農,激活第一生產力,通過機械強農,夯實現代農業裝備支撐,從而多點發力,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五微”行動煥新鄉村圖景
屯溪區傍霞村以標準化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促進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實現了從貧困村向美麗鄉村的嬗變。
休寧縣大山深處的祖源村,通過實施傳統村落改造工程,建成了“夢鄉村”特色民宿群,昔日的“空心村”成了休閑養生的“網紅村”。
在徽州區臨河村,各類蔬菜命名的文化街巷、創意改造的兒童主題樂園、創新設計的蔬菜休閑園等,與沿河生態觀光步道接壤,形成網紅“微景致”。
為守護一江清水,徽州區坑上村建成日處理50噸的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將處理后的中水通過二級泵站引至山腰處,村民們告別了翻山越嶺引水澆灌的歷史。
深夜,低沉的鑼響蕩開在寂靜的千年古村黟縣西遞,打更人揚起手中的木槌,將鑼聲送往村莊每個角落,守護著一方平安,“微奉獻治理”正不斷促進鄉村和美。
“微改造”提升讓鄉村留底蘊見品質、“微景區”培育讓鄉村有顏值增價值、“微創意”運營讓鄉村有活力蓄財力、“微循環”發展讓鄉村生態化可持續、“微奉獻”治理讓鄉村更民主更和美,“五微”行動下,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就這樣繪制在黃山的青綠山水間。
我市以“繡花”功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其經驗做法2022年獲省委書記鄭柵潔批示肯定,15個地市先后來我市學習考察。據悉,我市美麗鄉村建設連續8年位居全省前列,2021年度40個省級中心村已建設完成,2022年度45個省級中心村建設有序推進,298個美麗宜居自然村莊整治建設基本完成。黟縣西遞村打造全省首個“席地而坐”示范鄉村客廳。
“微光”聚集,可成萬丈光芒。在黃山,“五微”的故事還在繼續,這些新老故事在粉墻黛瓦、青山綠水中交織、生長,也將給黃山帶來更新的吸引力和自信底氣。
越發展越提振,越前進越充盈。著力加快農業農村發展,打造黃山鄉村振興新典范,這股“三農”精氣神正在黃山大地鼓蕩起持續向上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