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一提到農業問題,趙皖平就有說不完的話。
從一名普通農業技術工作人員成長為安徽省優質農產品基地管理站總農經師,再到省農科院副院長,高級農經師趙皖平已經在農業戰線深耕30余年。“關注農業問題,既是我的工作職責,也是我的興趣所在。”趙皖平說。
正是因為有了職責和興趣的雙重驅動,在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趙皖平始終將農業問題作為履職關注的重點,發揮自身在行業的影響力及專業優勢,為我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鼓與呼。
自2013年以來,趙皖平已連續擔任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今年1月,在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他又被選舉為我省出席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今年我還將圍繞農業問題,準備就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向大會提出建議。”趙皖平介紹,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由2010年不足2.5億畝增加到2022年底的10億畝,大大強化了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
不過,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一些問題值得注意。
趙皖平調研發現,部分地區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變為“高大上農田”項目,過度靚化景觀林帶和溝渠塘,大宗作物田間盲目鋪設先進噴灌設施,農田物聯網系統、遙感系統、自動化作業系統等現代智能化高新技術任意嫁接,雖然帶來了“看起來很美”的直觀效果,但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要求卻被忽視或弱化。為完成建設指標,一些地方長期處在建設過程中,對建設的實效缺乏系統科學的“回頭看”,“重建輕管”問題仍較突出。
“建設高標準農田,核心目的是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趙皖平表示,高標準農田建好更要管好、用好,使之成為真正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優勢區。
趙皖平建議,各地應結合地方實際,按照“因地制宜、節約用地、方便運輸、合理布局”的原則進行布設,統籌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把耕地、道路、排灌設施、生態環境等結合起來通盤考慮,更大程度上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根本目的。在強化管理上,及時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農戶和專業管護人員實施的管護體系,探索建立以“糧食產能提升”為核心的質量綜合評價制度,通過有效管控切實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真正實現耕地質量生產能力可持續發展,夯實糧食產能基礎。(記者 范孝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