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寒假期間,淮北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張巖同學來到合眾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參加社會實踐,“我正在備戰2023年的‘挑戰杯’和成圖技術大賽,這些都是‘第二課堂成績單’職業技能模塊的積分項。到企業一線能學習到最新的產品信息建模技術,將對我提高技能、贏得比賽有很大的幫助。”在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像張巖一樣,在寒假備戰技能大賽、參與企業實踐的學生還有很多。一張量化的“第二課堂成績單”,記錄了學生努力踐行“工匠精神”、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學習歷程,激發了學生在課余主動走進企業、了解企業文化、參與企業實踐的學習熱情,擴展出一條校企協同育人的新路徑。
制度先行,搭建校企育人新平臺
為了深入發掘“第二課堂”的潛能和空間,為校企協同育人搭建實踐新平臺,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在《學院“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把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納入人才培養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取得職業資格、技能等級證書、技能競賽獲獎、技術革新、發明創造、校內外科技等非課程成果等給予學分認定和學分置換”,從規劃層面鼓勵學生注重第二課堂的校企雙元育人。出臺《“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施管理辦法(試行)》,構建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領導機制,健全部門分工負責、全員協同參與的責任體系。優化“第二課堂”教育教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大在學生綜合測評、政治人才舉薦中的價值運用力度。設立凸顯職教特色的思想成長、職業技能、創新創業、志愿公益、身心健康、美勞發展、崗位培優七大實踐課程體系,其中,思想引領、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實踐課程總權重占到66%,在制度層面做好了校企協同實踐育人的頂層設計。
項目推進,構建校企育人新范式
“‘第二課堂成績單’采取申請立項制,有學校和企業共同作為雙主辦單位的活動特別容易立項,”應用化工產業學院的李娟老師說,“我們申報的參觀煤化工基地、企業第一課等活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度非常高。”采用立項申報制,加強準入評估,明確“第二課堂”實踐課程項目的校內校外雙主辦單位、育人目標、師資配備、參與對象、環節流程和評價標準,有效引導教師圍繞產業行業發展趨勢、企業崗位需求、職業核心能力需要精心設計“第二課堂”項目,讓“第二課堂”呈現出鮮明的職教特色。
勞動模范走進校園與學生面對面、一線專家在“校企育才大講堂”親身傳授技藝、學生走進工業園區感受現代企業發展進程、與企業聯合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審查主體多元、審查流程嚴格的項目審查制度,提升了“第二課堂”課程項目對人才培養需求的匹配度、支撐度,提高“第二課堂”校企協同實踐育人實效。這些緊密圍繞“工匠精神”引領、深度貼近專業課程建設的“第二課堂”活動,年均開展300余項,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職業素養,擴大了校企合作的空間。
信息賦能,呈現校企育人新成果
打開手機端“第二課堂成績單”小程序,計算機系任富豪同學看到了自己去年獲得的多項獎勵,第九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獎、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省級特等獎、第八屆安徽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安徽省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這一張張獎狀的背后,是他在“第二課堂”的深耕細作。“在周末和寒暑假,我和同學們組建了‘益啟愛團隊’,在老師的指導下建立線上文化教育館、開展VR非遺課堂,面向留守兒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益教育。還與當地一家廣告公司合作,設計制作了系列新非遺文創產品。‘第二課堂成績單’記錄了我們的成長足跡,只要把它打印下來,就是一本豐滿的求職簡歷。”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開發了“第二課堂成績單”教育平臺,用電腦端、移動端“兩端融合”、公眾號、小程序“兩微并行”的方式,搭建起信息化記錄評價體系。學生可在平臺記錄、查詢、選擇、評價和導出“第二課堂”參與情況。“我把職業技能和志愿公益模塊設為‘興趣標簽’,平臺會自動給我推送這兩類的新活動。我報名參加了很多次省市級會議和賽事的禮儀志愿服務,這些活動讓我把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在的服務技能,平臺會記錄我的服務次數,老師也會根據我的服務質量給出分數評價,我也可以對老師開展項目的設計、組織、服務進行評價。這種自主選擇、師生互評的方式,讓第二課堂的活動質量更高,也讓我清晰的看到自己的能力成長點,可以更科學的規劃大學生活。”酒店管理專業的任明雪同學說。(劉春麗 本網記者 張仲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