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由首都圖書館與中國計算機學會聯合主辦的“‘計算科學+’——計算無處不在”系列講座在北京首都圖書館拉開序幕,首場講座“看得見的信息世界”正式開講。中科大數據研究院院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王元卓,首都圖書館副館長李念祖,中科院計算所無線通信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一青,中科院計算所博士生導師、副研究員高林,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計算機系系主任李靜遠,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低幼中心圖書一部主任、院士解鎖中國科技專項負責人王志宏等領導與嘉賓出席本場活動。活動現場近300名讀者熱情高漲、積極參與交流討論。首圖講壇直播間、微信視頻號、快手、微博、嗶哩嗶哩等平臺同步直播此次活動。
與會嘉賓集體合影
現場小讀者積極參與交流
【資料圖】
科普搭臺 廣泛參與
首都圖書館“科普講堂”系列講座,以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推廣科技應用為宗旨,向公眾開展科學普及教育宣傳工作,自2021年創辦以來已舉辦“天河行舟——我看載人航天”“從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談黑洞認識史及進展”“走進科幻文學”等11場活動,吸引近23萬人次參與。
2023年“科普講堂”再啟程。本年度系列講座以“‘計算科學+’——計算無處不在”為主題,由首都圖書館與中國計算機學會共同創辦,邀請資深專家介紹前沿信息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輔以優質科普圖書的推介,幫助公眾了解計算科學領域的新技術、新概念。并從教育、醫藥、藝術等多維視角與大家一起探討計算科學對我們生活的滲透及深遠影響。首都圖書館副館長李念祖在開幕致辭中介紹道,首都圖書館作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以傳播科學知識、推廣科普教育為己任,積極搭建科普平臺,加大優質科普資源內容供給,組織豐富有趣的科普活動,為科研工作者和社會公眾創建交流機會,推動科學普及惠及公眾,助力營造講科學、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社會氛圍。“‘計算科學+’——計算無處不在”系列講座是首都圖書館與中國計算機學會發揮雙方優勢,秉承定位準確、內容豐富、深度策劃、全向傳播等特色,為讀者打造的有深度、有溫度、有態度的科普活動。
十大主題 月月相見
從“看得見的信息世界”到“計算+智能體”“計算+人機對話”再到“計算+想象力”“計算+親子教育”“計算+網絡安全”等,“‘計算科學+’——計算無處不在”系列講座包含10大主題,于今年3月至12月,每月一場,線上線下聯動開展。“系列講座,就當下信息科技熱點,圍繞圖書、人及社會生活展開,通過多學科、多領域的融合與碰撞,帶領讀者大眾與科學家、作家、社會學家等人的對話中,了解前沿信息科學技術,碰撞思維火花,在熱點話題討論中引發深思,希望能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新興科技。”中科大數據研究院院長王元卓向讀者介紹道。
嘉賓正在進行分享與討論
開幕式后,王元卓、周一青、高林、李靜遠四位專家共同帶來首場講座——“看得見的信息世界”。周一青、高林兩位專家分別就“科普我來了---信息卷之5G創作歷程分享”“從AIGC到元宇宙,背后的科技奧秘是什么”兩個主題進行了高質量的分享。隨后,四位專家就科普創作背后的故事、大眾關注的信息領域熱點ChatGPT、中小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享和探討,給大眾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沙龍。
(首都圖書館供圖)
責編:陳紅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