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隨著抖音、快手及其他短視頻社交平臺的快速發展,人們表現自我和獲取信息渠道更加便捷。若因一時意氣,在社交平臺發表帶有貶損性、侮辱性的言論,是否要負相應的法律責任呢?近日,淮北市相山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在抖音發布貶損性言論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案件。
2022年,劉某與趙某因車位問題發生糾紛,遂用手機拍攝趙某,并將其拍攝的配有辱罵性文字視頻發布到抖音平臺,獲得大量點贊、評論和轉發。趙某發現后向派出所報警稱侵犯其名譽權,但調解未果,故向法院提起訴訟。
名譽是社會對特定的民事主體的才干、品德、情操、信譽、資歷、聲望、形象等的客觀綜合評價。侵害名譽權是指用侮辱或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使公民的社會評價降低的行為。
法院審理認為,劉某在抖音發表帶有貶損性、侮辱性的言論,引起社會公眾對趙某的關注,客觀上影響了趙某的社會評價,損害了趙某的名譽。綜合考慮劉某的過錯程度及侵權行為的方式、影響等,劉某的行為未給趙某造成較為嚴重后果,故判決劉某立即停止對趙某的侵權,刪除侵權視頻并在抖音平臺上發布向趙某道歉視頻,以消除影響從而為趙某恢復名譽。
劉某不服提起上訴,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提醒,互聯網非法外之地,公民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也要注意謹言慎行。因一時之快對他人進行侮辱、誹謗,利用抖音等社交平臺散布不實信息,損害他人名譽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記者 俞曉萌 通訊員 邢艷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