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期,安徽理工大學教師在生物炭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及其潛在環境風險評估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環境領域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中科院一區,Top期刊,IF=11.072)、Science of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一區,IF=10.754)和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中科院一區,IF=7.129),安徽理工大學為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崔紅標副教授為論文第一/通訊作者。
生物炭近年來在環境修復方面具有很好的應用,但是不同來源生物質制備的生物炭含有內源重金屬含量差異顯著,環境老化如干濕、凍融、酸雨等是否會活化生物炭內源重金屬,增加潛在的環境風險,當前的研究鮮有報道。基于此,崔紅標課題組采集了清潔區、中度和重度污染區巨菌草秸稈并制備生物炭,研究發現干濕和凍融老化促進生物炭內源重金屬的活化(Cuiet al., 2021,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862:160690),且高含量內源鎘生物炭應用土壤后,老化作用增加了土壤鎘生物有效性,增加了生菜鎘富集的環境風險(Cui et al., 2021,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62:160690;Cui et al., 2023,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55:114820)。
研究發現磷基生物炭對鉛具有更好的固定效果,但是忽略了不同磷酸鹽類型負載生物炭對鉛吸附效果及其磷釋放引起富營養化的風險。基于此,課題組以蘆葦秸稈、磷酸二氫鉀(可溶性)和羥基磷灰石(難溶性)改性蘆葦秸稈為原料,制備三種生物炭研究其對鉛的吸附及釋磷風險。結果表明羥基磷灰石負載生物炭具有更高的鉛吸附能力,且其磷釋放風險較低(Cui et al., 2022,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24:153957)。進一步,課題組考察了外源溶解性磷負載生物炭以及含有一定含量內源磷的生物炭對鉛吸附及磷釋放風險,發現總磷含量一致的情況下,兩種生物炭對鉛具有相似的吸附能力,但是外源磷負載生物炭具有較高的磷釋放風險(Baoet al., 2023,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400:136713)。
上述研究工作闡明了環境老化作用對不同來源生物炭內源污染物的活化機制,明確了不同磷基生物炭對鉛的吸附機理及其潛在環境風險,為生物炭在環境修復領域的安全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崔紅標,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發,重點關注鈍化修復、生物移除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研發。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等科研項目。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等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
(崔紅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