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安徽省12355青少年服務臺2006年1月1日設立以來,在各級團組織和廣大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服務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成為全省各級團組織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有效渠道。為擴大服務臺工作受益面,覆蓋更多的青少年群體,本期選取部分典型案例,適時推送,供全省青少年朋友和家長交流共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人際交往中做好自我情緒調節
日前,某中學一名女生小紅(化名)打進12355熱線尋求幫助,安徽省12355青少年服務臺心理咨詢師吳麗華接聽了熱線,認真傾聽她的傾訴,在得知來訪者身體健康,無重大疾病史后,吳麗華仔細詢問了小紅的學習成績以及在家的一些情況。通過小紅的訴說,得知她初中學習成績一般,后來勉強進了職高,但總感覺學不進去,與班級同學關系一般,經常一個人獨來獨往。
吳麗華在日后的回訪中注意到這名女生父母離異,平時跟父親一起生活,父親患有慢性病,脾氣暴躁且喜怒無常,無力過多關注孩子,家庭生活基本靠低保來維持。小紅性格內向安靜,不善交往,有點自卑,但內心渴望擁有較好的人際關系。
小紅告訴吳麗華,覺得自己在家感受不到父親的關心,有的只是生活的壓力和父親的指責;在學校也沒有知心朋友,備感孤獨,不知道該怎么辦。
“五天前,小紅突然和同寢室的人說,活著沒意思,想自殺。室友得知她精神狀態后,紛紛要求換宿舍,不愿意與其住一起。同時,班級里關于她要自殺的事傳得滿天飛,流傳著各種版本的謠言。小紅頓時感覺身邊所有的同學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她,心情更加沮喪,非常痛苦”。吳麗華說,在和小紅的談話中明顯感覺到她情緒低落。
聽了這名女生的傾訴,吳麗華表示,孩子與家人溝通少是問題的根源所在,在她看來,女生想改善與同學的人際關系初衷是好的,是為了取得他人關注、贏得他人友情。可是女生說自己活著沒意思,想以死的想法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來改善其消極的情緒和人際關系,這種想法和做法是不可取的。好在這種消極情緒持續的時間不長,沒有嚴重影響其邏輯思維,心理障礙不太嚴重,僅是一般的心理問題。并且女生積極通過咨詢來尋求幫助,想解決目前的困擾。
吳麗華告訴記者,像小紅這樣的問題,在她接聽的熱線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她建議小紅要學會與家人積極溝通,尤其是要理性看待自己和父親的關系,要學會接納父親、接納家人的不足,學會分擔和承擔,體諒和理解家人的不易,同時也要跟家人坦誠說出自己的困惑或想法,尋求家人的幫助。
吳麗華介紹,因為小紅存在不合理的認知,例如:“我家庭條件不好,老師和同學們都不喜歡我”“媽媽走了,爸爸再也不喜歡我了”“在爸爸眼里我做什么都是錯的”“我是不好的,我是不被喜歡的”等。吳麗華通過合理情緒療法ABC情緒理論,讓小紅領悟自己情緒困擾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自己的認知和信念與現實不和諧。放棄原有不合理的信念,建立新的合理信念,最終使她的不良情緒得到改善。
在吳麗華看來,青少年人際交往出現的問題大部分是因為某些認知的不合理,如家人不喜歡,不受同學們歡迎等。這些不合理的認知導致了自卑和糟糕的人際關系,實際上也是自我情緒調節的問題。她建議像小紅這樣的青少年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改變不合理的認知,主動與同學接觸,有效調節自己的情緒,就能擁抱快樂的生活。
案例啟示
青春期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值得重視,大部分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情緒處于波動期。作為一個從小缺愛的孩子來說平穩度過青春期從而形成穩定人格是很關鍵的。
要積極做到以下幾點:1.建立良好的認知,嘗試接納家人和同學,心態趨向平穩,情緒基本穩定,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2.具備真誠、自信的性格,能夠輕松地與他人交往,容易獲得他人的喜愛。
精神成長與學業成長同樣重要
“您好,這里是12355服務臺,我是心理咨詢師李婕,請問有什么可以幫您?”
“我是小張,目前正在讀高二,在班里成績排名前10名,可是我覺得我的成績都是碰運氣的,我的真實成績沒這么好。我初中時的成績比現在好,對同學說自己的成績不好,他們都誤認為我虛偽、做作,都遠離我,我真的很難過、焦慮,不知如何是好?”
電話中,小張一度放聲大哭,情緒十分激動,李婕試著讓小張深呼吸平復情緒狀態,再耐心聽完小張的哭訴。
“小張,你不要難過,你分析一下以你目前的成績排名,高考時可能會考上什么樣的大學?”電話中,李婕耐心地勸導。
但是電話中,小張哭著一再強調,目前各科考試成績不是她真實的成績。
李婕告訴記者,這時,提醒她可能是學習壓力過大,她十分同意這種說法。
小張說,“我擔心成績會掉下來,所以不敢相信這是自己真實的成績,每天都是在惶恐、焦慮中度日。不敢在同學中承認自己成績好......”
在溝通的過程中,李婕明顯感覺到小張的緊張,于是,李婕讓小張將她前面說的話復述一遍,讓她聽完后,重新評價自己。“這次她對自己的評價顯然與上次略有不同,她說了幾個細節,如前一天數學考試,試卷上的最后一大題班里只有兩個同學做出來了,她是其中之一。言語中不乏有自豪感......說著說著,她的情緒漸漸地恢復到正常狀態,也漸漸地明白了認知上有不合理的地方。”李婕說。
李婕分析道,小張的問題出在對自己的認知不合理。她認為她的成績分數是碰運氣得來的,實際成績沒這么好,她的這種不合理評價、自我否定,并伴有對未來做非常糟糕的預測,導致其產生自卑心理以及焦慮的情緒。因為她的不合理認知,對同學有消極影響,同學們對她產生了誤會。
李婕說,當小張說到自己曾經想借助跑步化解自己的壓力時,她及時給予其回應,肯定她的做法。“她說其實她明白許多道理,也想改變自己,但是改不了。告訴她,改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事,難過與焦慮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李婕建議家長要在生活中多留意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情況,鼓勵孩子制訂自身成長計劃,在其遇到困難時鼓勵或協助其共同面對困難,尋找資源解決困境,一方面及時肯定孩子的進步,幫助孩子增長實在的、看得到的自信。
案例啟示
認知的關鍵是認識自己。人陷入困擾,常常就是沒有正確地認識自我。明晰自我認識,調整認知,是良好情緒的來源之一。它不僅可以教會人們如何去成就自己,而且可以提升意識的維度和高度。
建議和小張一樣有困擾的青少年要明白是不是因為自己的認知不合理,才導致出現了難過、苦惱、焦慮等情緒。高中生的確面臨著很大的學習壓力,當自己出現不良的情緒時,要關注自己的認知是否合理。精神成長與學業成長同樣重要,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能贏得未來的大考。
小貼士
安徽省12355青少年服務臺是共青團面向廣大青少年的綜合性、一站式服務平臺,以建設讓青少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服務平臺為目標,努力實現青少年需求與社會服務資源供給的有效對接。熱線電話12355面向社會開放接聽,旨在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務,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本報記者丁亞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