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在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馬崗村的智能化大棚里,一層層架子上種植著紅托竹蓀,技術人員將剛“出生”的竹蓀采摘下來,褪去外皮,即將成為市民餐桌上的一盤菜。記者從蜀山區了解到,該區正打造百麓·合肥菌旅小鎮,食用菌產量達200噸,還將包括研學、住宿、餐飲等業態。 “紅托竹蓀是貴州當地的特產,一般都是戶外種植,因為技術難度高,當地人基本是‘靠天收’,但現在我們將這個品種引進合肥,通過智能化大棚種植的方式,實現了規?;凸S化?!毕嚓P營銷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制種到菌棒覆土種植大約需要2~3個月的時間,種植到出菇又需要3到4個月的時間。 記者獲悉,安徽本地種植菌菇的比較少,且以木耳、金針菇等為主,紅托竹蓀一般出菇后可以采收兩茬,每茬可以持續采摘2個月時間,中間經歷1個月休眠期。在智能化大棚的展板上,紅托竹蓀的種植日期為1月1日,大棚里最近正在陸續出菇。 不止是種植,今后這里還將打造集種植、文旅、研學等為一體的菌旅小鎮,食用菌產量達200噸。記者從蜀山區農林水務局獲悉,該區蔬菜種植面積達1.25萬畝以上,總產量達1.75萬噸以上,并大力扶持食用菌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推進生態養殖,重點發展林下養雞產業,延長牛羊產業鏈條,實施水產健康養殖,豐富市民“菜籃子”。詹偉偉 孫雨靜 記者 沈娟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