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上午,《面向中國公眾的氣候敘事:六類公眾與敘事原則》報告發布會于清華大學未來媒體實驗室舉辦。本次發布會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氣候傳播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主辦,得到了能源基金會的大力支持。活動正式發布了《面向中國公眾的氣候敘事:六類人群與敘事方案》報告,并由該項目研究負責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氣候傳播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對報告內容展開了詳細介紹。
(相關資料圖)
《面向中國公眾的氣候敘事:六類公眾與敘事原則》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教授,學院黨委書記胡鈺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研究部柴麒敏主任,能源基金會策略傳播項目高級項目主任荊卉分別發表致辭與講話。發布會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氣候傳播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匡愷主持。
曾繁旭教授表示,該報告扎根中國語境,以回應中國氣候傳播實踐中的普遍性問題與困惑為目標,其分析與結論主要基于8077份公眾問卷數據,并結合了焦點小組與深度訪談所獲質化材料。報告采用聚類分析、敘事分析等探索性方法,以生活信念為底層邏輯,以氣候議題為依據,將中國公眾分為了穩健的正統派、自我的疏離者、熱血的奮斗族、灑脫的安逸族、中庸的務實派與審慎的觀察者六類人群,并為不同人群擬定差異化傳播目標,生成了相應的氣候敘事方案。報告嘗試重新理解“雙碳目標”中的公眾角色,推動氣候傳播實現從“精英告知范式”向“公眾參與范式”的轉換,進而構建中國本土的氣候傳播網絡,并通過行業合作的方式,助力中國氣候傳播實踐走向分眾化、策略化與科學化。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氣候傳播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
周慶安院長表示,氣候變化是各國高度關注的議題,也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關切。在此背景下,公眾的氣候參與愈發值得關注。報告具有前瞻性地將“氣候”和“公眾”作為兩大關鍵詞,著眼于氣候議題與中國公眾接合,搭建了學界、業界和公眾溝通的橋梁,為本土氣候傳播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新起點。期待各領域學者集思廣益,將報告成果推向更深入。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教授
胡鈺書記指出,將氣候傳播作為研究重點,體現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學術定位上的世界意識、問題意識。本次報告是學院在氣候傳播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學院將持續支持項目研究,推動報告實現兩類轉化:一是從學術成果向實踐轉化,推動氣候傳播實踐發展,二是報告的世界性轉化,推動相關成果走向世界,與學術前沿進行對話。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教授
賀克斌院士表示,氣候領域不僅呼喚技術與管理手段的創新,更離不開大規模的公眾參與。以曾繁旭教授為代表的傳播學者進入氣候這一關鍵領域,不僅展現了清華學者回應時代命題的擔當,其團隊研究成果更令人鼓舞。報告對中國公眾進行創造性分類,為面向中國公眾開展氣候傳播提供了切實的行動指南。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
柴麒敏主任認為,氣候變化涉及多學科、多行業,正因其復雜性,公眾對其認識也角度各異。本報告以公眾生活信念為引,體現了在氣候議題上凝聚社會共識的時代價值。報告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基于對氣候傳播新議題與新特征的總結,為未來氣候傳播錨定了重要話題。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研究部柴麒敏主任
荊卉主任指出,報告聚焦公眾與氣候變化的關聯,旨在增進公眾內驅力和效能感,進而參與氣候行動。報告提出了面向不同人群的敘事目標和策略,以期為實踐者提供有益參考。荊卉代表能源基金會向研究中心的付出表示感謝,并期待各界同仁一道為氣候傳播事業添磚加瓦。
能源基金會策略傳播項目高級項目主任荊卉
此外,活動現場設置了“學術論壇”與“行業論壇”兩場圓桌討論,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長聘副教授、氣候傳播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戴佳主持。學術論壇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中央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李曉江,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室研究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迎,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室主任、中國省級雙碳指數課題組負責人陽平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陳梁等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圍繞氣候傳播研究路徑、報告內容等展開對話交流。行業論壇上,中國日報主任記者張周項、澎湃新聞首席記者劉棟、中國華電品牌與宣傳中心副主任王瑋、創綠研究院氣候與能源組資深項目專員陳鎣婕等業界代表分別從媒體、企業、公益組織等多維角度出發,就報告成果與傳播實踐的結合各抒己見。
能源基金會策略傳播高級項目主管黃瑋作總結發言。黃瑋表示,與會嘉賓的精彩分享為團隊后續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導,包括推動氣候傳播與社會議題的結合、解決公眾氣候認知的共性問題、尋求氣候傳播差異化和公眾化的平衡,亦包括從社會科學研究層面加強分眾話語體系建設等。研究團隊將繼續拓寬思路和視角,利用更多學科交叉和創新的方法解決實踐需求,沉淀兼具世界意識與問題意識的學術資源,促進各方更廣泛的交流合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