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銅陵市郊區經開區的安徽鴻崎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在生產電子零部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位于銅陵市郊區經開區5G光電產業園內的維派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內,工人在趕制電動滑板車訂單。
正在加快發展中的銅陵市郊區經開區。
近日,記者來到銅陵市郊區大通古鎮,這個昔日繁華的長江古驛,歲月沉香與淳樸氣息撲面而來。大通古鎮所在的郊區,作為銅陵“一江兩岸”的橋頭堡和擁江發展的排頭兵,處處涌動著奮進的熱潮。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3.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1.4%、地區生產總值增速8.8%......今年一季度,銅陵市郊區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搶抓政策機遇期、施工黃金期,經濟運行各項指標位居全省前列,全區發展“加速跑”。
梳理郊區一季度經濟發展指標,記者發現,該區一季度新開工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速達到10068.5%,堪稱“狂飆”。
“狂飆”增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近日,記者赴郊區實地走訪政府、園區、企業,探尋藏在細節里的答案。
“狂飆”增速是如何產生的
——發展為要,項目為王
從銅陵市中心往西南方向驅車約20分鐘,便來到郊區經濟開發區。這一片集聚新興產業、承載著產業轉型希望的產業園區,正在拔節生長。
5月5日上午,記者來到郊區經開區智能制造產業園二期項目現場,只見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焊接聲、切割聲、指揮聲此起彼伏,項目廠房主體結構已基本成型。自1月份開工以來,施工方大干快干,全力推進項目進度。
“雖然我們二期項目占地只有78畝,總建筑面積約9萬平方米,但我們高峰期可有1100多人施工,項目建設得很快,今年一季度就完成約60%的工程量。”銅陵市南部城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趙偉告訴記者,該項目計劃建設9棟標準化廠房,總投資約1.6億元,目前9棟廠房正在進行主體施工并陸續封頂,預計6月底就可交付企業使用。
“雖然項目還在建設中,但已簽約企業2家,還有3家重點企業正在洽談中。”宋趙偉透露,三期項目預計下半年開始規劃。
據悉,郊區經開區智能制造產業園一期項目已于去年底投入使用,二期項目建成后計劃引進光伏背板、光伏逆變器等新能源產業鏈企業七八家,預計年營業收入超過15億元,年利潤約1.5億元。
“為什么一季度新開工制造業投資增速能這么高?其實與郊區加快項目轉化、做實項目服務息息相關。”銅陵市郊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陳倩倩向記者解釋,今年一季度全區新開工制造業項目7個,在一季度投資額約1.67億元,包含智能制造業廠房二期、礦山無人運輸系統、工程機械科技大修車間等項目。其中,智能制造產業園二期項目建設在一季度就投資約1億元,使得新開工制造業投資額迅速增加。
“去年一季度新開工制造業投資額基數低是另一原因。”陳倩倩坦言,去年同期新開工制造業投資額僅100多萬元,比較下來,項目個數、投資額較去年均有大幅增長,由此產生了10068.5%的增速。
“雖然一季度各項指標大幅進位,但一季度除去春節也就兩個半月,本身數據基數就比較小,之后再出現這么夸張增速的可能性應該不大,所以不能沾沾自喜、盲目樂觀,反而更要自我加壓。”陳倩倩告訴記者,隨著時間推移,會更加客觀地反映出真實水平,他們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持續努力,才能繼續保持項目建設的良好態勢。
行走在郊區經開區,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這里的條塊分隔較為整齊、廠房大多較新。郊區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曾玲向記者介紹,伴著“項目為王”理念的強力落實,近兩三年經開區開始“火熱”起來,“幾年前過來,這里荒地居多,沒有多少廠房。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有的客商來了都不愿意下車。”
曾玲的話,在宋趙偉處得到有力印證。“這幾年招商引資速度快,園區建設也就越來越忙。”宋趙偉表示,作為園區建設的主要施工方,這兩三年里他們已經建設近50棟廠房,絕大多數已投入使用、入駐企業。
發展為要、項目為王、實干為先。一季度“狂飆”的新開工制造業投資增速和這兩年“狂飆”的設施建設速度,背后是銅陵市郊區對“項目為王”理念的強力落實。
2022年,銅陵市郊區開展“重大項目攻堅年”活動,今年該區又組織開展“重大項目突破年”活動,鉚足干勁加快推進重大項目招引建設,全力以赴強調度、促開工,掀起實干、快干、大干熱潮。
通過項目建設帶動全區制造業轉型升級、拉動有效投資的成效愈發明顯。為了全力以赴抓招引、增動能,郊區整合優化6條重點產業鏈,每條產業鏈均由區委常委任鏈長,區人大常委會、區政府、區政協領導班子成員任副鏈長。對于在建項目,實行項目建設存在問題“日梳理”、建設進度“周調度”、目標完成情況“月通報”、流程環節“全程管控”,開展服務調度“三色預警”,確保項目建設不斷檔。
今年一季度,郊區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4.09億元,新開工項目10個,竣工項目3個。如今二季度已經過半,在加快推進在建項目進度的同時,全區正積極奮戰,加壓跨越。記者了解到,該區二季度計劃開工重大項目11個,計劃竣工項目2個。上半年共計劃竣工項目5個,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平臺支撐。
雖然與先進地區比,郊區體量較小,但是其發展勢頭漸起。2022年,該區連續3個季度獲全省投資“賽馬”激勵;作為全區經濟發展主戰場的郊區經濟開發區,從此前的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已逐步構建起“3+N”的高質量產業體系,其光電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產業初步形成集聚效應。
項目招引建設動能何以保障
——作風建設,“刀刃向內”
一季度,完成新簽約總投資20.8億元的夏能科技BIPV光電新材料生產基地及產業集群、總投資10.5億元的亞弘泰年產3.5Gwh超低溫儲能動力電池、總投資5億元的海螺水泥年產350萬平方米環保型高效低阻收塵袋濾料生產線等項目28個,同比增長154.5%;新開工總投資5.24億元的郊區生態觀賞樂園、總投資2.8億元的瀛耐鑫半導體應用材料及設備制造、總投資2億元的葆特新材料年產2萬噸改性復合高分子塑料母粒等省重點項目10個......今年以來,郊區重大項目招引建設捷報頻傳。
重大項目是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但取得項目建設進展的背后,驅動力與斗志又來源于何處?
不可否認,人是決定性因素。但一支敢啃“硬骨頭”、敢接“燙山芋”的干部隊伍又從何而來?
在與郊區政府部門、園區、企業等人員的對話中,記者發現,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作風”二字。
“作風建設”可謂郊區近幾年的高頻詞匯。在開展重大項目攻堅年、突破年活動的同時,全區同步開展作風建設提升年、奮進年活動,持續“刀刃向內”,以作風建設的實際成效推動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工作。
為何要狠抓作風建設?
“郊區此前區劃有所調整,更需要將干部們的思想統一起來、斗志激發出來,形成合力。”郊區紀委常委、巡察辦主任崔光平表示,在監督中,他們還發現部分政府工作人員存在不作為、亂作為現象,加強作風建設必要且迫切。
此外,一次深刻的教訓也讓郊區深感作風建設的重要性。2021年底,一鄉鎮因征遷問題導致企業用地拖延,且鄉鎮干部對企業訴求也未引起足夠重視,最終導致該企業旁落他地。
“至今想起來都很惋惜。”崔光平告訴記者,郊區此后將該案例拍攝成警示教育片并在相關會議上播放,以發生在身邊的典型案例提醒黨員干部共同改進工作作風,用心呵護營商環境。
為加大作風建設力度,郊區還創新方式組織開展“駿馬獎”“蝸牛杯”評選。“駿馬獎”“蝸牛杯”不設名額限制,在經濟運行、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等綜合評議基礎上,每半年認定一次。其中,“駿馬獎”采取“自行申報+審核認定”的方式產生;“蝸牛杯”問題線索采取公開征集、專項督查、上級交辦(督辦)、媒體曝光、群眾舉報等方式收集。
去年8月,在郊區區委十二屆五次全體會議暨全區作風建設推進會上,該區首次通報了當年上半年作風建設“駿馬獎”“蝸牛杯”認定結果。除了對8家單位授予項目建設、“三比一爭”、為民辦實事、信訪化解、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駿馬獎”外,還評定另外兩家單位為“蝸牛杯”,予以通報批評。
以正面引領和反面警示雙輪驅動倒逼作風轉變,為有為者鼓勁、為躺平者加壓。截至目前,全區共有17家單位被授予“駿馬獎”,4家單位被評“蝸牛杯”。
“評選結果與單位年度目標考核掛鉤,并作為干部評優評先、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崔光平表示,對于能力較弱、不敢擔當的干部,在約談之后還是懶政、不作為的,會進一步作出相應處理。
作風建設不能抓一抓、放一放,也不是開一次會、印發幾個文件就行的,關鍵在于長效,讓“在位有為、不得不為”成為常態。記者了解到,郊區還成立聯合督查組,對關乎發展的重大事項進行督查問效;同時在教育引導、考核問效等關鍵環節上下功夫,推進其延伸到二級機構和一般工作人員,推動主體責任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堅決防止出現“只掛帥不出征”“上熱中溫下冷”等問題。
作風建設怎樣轉化為“生產力”
——做優服務,激發活力
“一說發展就說體量小、底子薄,這不能成為發展慢的理由,更不能成為不作為的借口。”郊區區委書記王所寶直言。
今年2月,在全區優化營商環境專題廉政警示教育大會上,王所寶連發“三問”:“有沒有主動上前的服務意識?有沒有雷厲風行的效率意識?有沒有舍我其誰的擔當意識?”
當天的會議除了300余名郊區黨員干部參加外,還特別邀請了14名郊區企業家代表列席,既是對該區黨員干部的集體廉政警示教育,也是對企業家的一次公開承諾。王所寶在會上表示,要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警醒、創優環境只有進行時的自覺,拉高標桿、真抓實干,作出深層次的改變,追求全方位的突破,全力推進各項工作爭先進位。
干部作風好壞、營商環境優劣,企業的感受最直接。
采訪中,記者來到位于郊區經開區的銅陵佳睿光學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看到的不只有在生產線上忙碌的工人,還有經開區“包保”小組的工作人員。
“郊區的服務沒話說!從去年10月廠房交付到今年3月開業,各種手續的辦理我們都沒操過心,‘包保’人員全程幫到底。”該公司總經理萬順軍告訴記者,企業落戶后但凡遇到問題,只需一個電話便會有人上門服務,“直觀感受就是隨叫隨到、服務周到。”
記者獲悉,為提升服務企業水平、創優營商環境,郊區經開區結合作風建設年要求,制定“賽馬”工作激勵方案,成立9個“包保”企業小組,重點解決項目落地建設、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賽馬”比武情況列入工作人員績效考核,根據年度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任務完成比例計算相應得分,使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與職工收入直接掛鉤,切實提高問題化解精準度和工作人員服務效能。
隨著服務水平持續提升,郊區出現了“引進一個企業,帶來一串項目”的可喜現象。3月11日,位于郊區經開區內的鴻崎電子、葆特新材料、佳睿光學3家企業同步舉行開業儀式,而這3家企業均由安徽葆瀚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總投資約6億元。
“郊區上下能夠急企業之所急、點對點地幫助企業解決廠房裝修、企業注冊等實際問題,而且態度熱情、服務優質,這是我們選擇落戶郊區的主要原因。”在與3家企業開業儀式同時舉行的郊區經開區招商推介會上,安徽葆瀚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就為何投資于此“現身說法”,并號召參會的企業家“利用廣泛的人脈資源,大力推介郊區、宣傳郊區,吸引更多優質項目和優秀人才來郊區投資興業,實現互利共贏”。
從事電子顯示屏生產的銅陵威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譚杰同樣對郊區經開區的服務贊不絕口。“經開區給我們提供了‘代采購’和招工服務,有效解決了公司的人力和資金難題。”譚杰告訴記者,去年疫情管控期間,郊區經開區還專門協調物流車輛幫助企業運輸貨物,不但讓企業避免了違約損失,還幫助企業留住了客戶。
從招商到項目建設,再到項目投產運行,“為企業項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在郊區逐漸從共識變成行動。
“跟企業關系好不好不在于人際關系,而在于為企業提供的服務。從招商到入駐、從生產到生活,只有把服務做到位,才能吸引更多企業來投資興業。”提及招商引資的經驗,曾玲表示,郊區經開區還實行包保企業專班責任制,企業有需求只要找專人對接,再由工作人員協調其他部門,“我們基本上都是手機24小時不關,手續全程代辦。”
伴隨著作風成效不斷顯現,郊區上下比學趕超的意識不斷增強,各單位立足實際服務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充分激發。
5月9日,銅陵市郊區“悅江·黨建會企廳”揭牌,其首場活動“悅江·政企茶敘”舉行,企業家們與郊區區委書記、區直部門負責人等面對面交流。在寬松的氛圍中,企業家們介紹公司發展情況,詳述遇到的問題,提出內心的期待。
為持續提升服務企業水平,郊區還出臺了黨建引領助企發展工作實施方案,區委組織部牽頭打造“悅江·黨建會企廳”品牌,創新對話溝通模式,積極轉變工作作風,推動資源要素加速向非公領域集聚。
“企業有反映,政府有回應,越聊越有信心。”“茶敘”中反映的相關問題得到答復后,安徽華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負責人唐新生開心地說。
(本報記者 劉 洋 許昊杰 顧 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