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2年6月,宿松縣獲批全國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成為全國99個試點縣(區)之一。一年來,宿松縣把關心關注廣大青年作為重點工作,積極思青年之所思,急青年之所急,同廣大青年交心換心,扎實做好全縣青年的服務員和“貼心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奔波在田間地頭和置身大山深處謀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涌現出一大批優秀典型。
(資料圖片)
舉辦首屆青年發展論壇
大學畢業返鄉帶領村民致富
“當初選擇回家創業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讓家里日子好過一點,留在父母身邊,沒想著干多大事業多大成就。”宿松縣十大杰出青年賀志偉說,作為從大山里走出的大學生,他只想憑借自己的知識改變家境。
2012年賀志偉大學畢業,沒有選擇留在城市工作,而是背上行囊回到家鄉,開啟創業之路。賀志偉在大學學的是制藥工程專業,經過市場調研,再加上宿松縣山區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他就想從中藥材石斛入手,趟出一條路。
“剛回家常被鄉親指點說道,甚至是笑話,都說一個大學生回來當農民,書白念了。回來一開始自己也有點茫然,流轉土地要一家家說好話簽合同,有時候說不通自己都想放棄,可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幫助下,給了我堅持創業的勇氣。”賀志偉說。
創業初始,賀志偉既要自己做勞力,又要做技術員,還要做銷售員。困難一個接一個,但他迎難而上。從2012年流轉土地5畝到現在流轉100多畝,中藥材種植大棚從最初的200平方米到現在近4萬平方米。他自親手栽種第一株石斛苗,到如今掌握了石斛組培技術,年培育數百萬株石斛苗,利用林下中藥材仿野生種植技術,在三千多畝林下種滿了中藥材。
賀志偉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們一起種植中藥材,一百多名社員跟著一起種植中藥材。中藥材種得再好賣不出去也不行,賀志偉成立公司開始自己加工、銷售,線下在趾鳳鄉開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展示店,線上在淘寶、抖音等平臺銷售。他不僅將優質的石斛、白芨、黃精等中藥材賣出去了,還幫助村民們把茶葉、竹筍、羊肚菌等優質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十里八鄉的人都來找他,要跟著他一起種中藥材,在賀志偉的帶領下,鄉村中藥材產業發展逐步走向壯大,村民們的腰包逐漸鼓起來。
賀志偉用一棵“仙草”石斛點亮大別山區,把大學期間學習的書本知識播撒山間,帶領2個鄉鎮12個行政村800多戶農戶脫貧,戶均增收達6000元以上,年產值達2000余萬元。
2021年,南沖村村委換屆選舉,賀志偉經過民主選舉擔任村干部。
他說:“當時得知要選自己當村干部,也沒有想太多,只是覺得這是我的家鄉、生我養我的地方,只要鄉親們需要我,為村民做好服務,對脫貧戶做好幫扶,和大家一起把家鄉建設好,讓鄉親們富起來。”
賀志偉成為村干部后,為村集體注入年輕人的活力和活躍的思想。他上任后就開始思考著村集體經濟增收,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建設......發揮自己創業優勢,利用南沖村良好的生態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羊肚菌、鐵皮石斛等價值高、市場前景好的特色產業,既壯大村集體經濟,又在發揮土地最大效益的同時促進農戶增收。
賀志偉一直在家鄉的大地上默默耕耘、努力付出,他說現在的擔子更重,使命和責任更大。
“90后”博士獻智鄉村振興
安慶師范大學副教授“90后”石水琴是土生土長的宿松縣人,學有所成的她一直心系家鄉發展,假期領著學生下鄉開展實踐,監測華陽河湖泊群濕地候鳥疫源疫病,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技術支持和產品檢測。
“尹總,菌種培養出來了,效果非常好,應該可以解決發酵不完全發酵慢的問題,可以在化肥廠先試驗一段時間。”石水琴帶領團隊在實驗室得到成果就第一時間給企業負責人打電話,告訴企業畜禽糞污肥料化發酵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基本得到了解決。
今年,石水琴帶領專家團隊和學生們再次來到宿松縣,深入到經營主體,了解技術需求和幫助,在宿松有機肥廠聽企業負責人介紹有機肥從原糞發酵、配方生產、包裝工藝流程,以及近期同一批次有機肥產品檢測要么是出現PH值問題、要么是有機質不達標問題等。石水琴現場就企業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首先指出有機肥生產工藝技術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比如翻堆不均勻、溫度濕度控制不嚴格、專用肥配備不夠科學等。現場還根據發酵工藝階段,分別采集12組樣品帶回實驗室檢測。
石水琴跟隨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到下倉鎮望墩村實地察看湖區水生菱角資源,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湖區現狀及湖區豐富的野生菱角資源,并說明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村集體經濟發展和增收的重要優勢。
目前,宿松野生菱角資源得到利用,對大湖濕地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當地就如何將菱角果實、菱角藤蔓更好地利用,能夠實現產業化深加工提出咨詢。石水琴把相關技術問題帶回學校找專家,第一時間給出了答復。
目前她組織的科技特派團已結對幫扶8個行政村、12家新型經營主體。近年來,石水琴在宿松縣開展林下養殖及生態種植技術培訓3次,培訓180人次,遠程技術指導服務10次,指導種養殖戶380人次,在線答疑18次,發放《無抗養殖技術規程》《蛋雞科學免疫程序指南》等資料300冊(份)。服務1個產業化聯合體、4家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達5億元以上,例如鄉園禽業公司產值增長5%以上,糞污變廢為寶增收30多萬元,直接帶動農戶2000多戶。
石水琴自到宿松縣開展科技服務以來,經常和農戶說:“我是家鄉人,在外求學多年,但心里永遠裝著鄉親們,一直希望利用所學的知識為家鄉服務。”
學有所成,回報桑梓,石水琴始終在踐行自己的諾言,用知識服務家鄉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將加大服務工作力度,提升工作成效,以科技特派團和各派出單位的技術力量為依托,保證技術指導覆蓋宿松農業、食品加工、資源利用等產業,篩選和引進適合當地的高效技術、精準模式和適宜裝備等,帶動產業更高質量發展”。一幅幫扶藍圖在科技特派團團長石水琴心底繪制,她表示,今后將在項目申報、科技轉化、生態保護、資源化利用等方面下功夫,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切實推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團宿松縣委副書記戴士清告訴記者,為了積極打造“引才、招才、留才”的第一站,團縣委正式掛牌成立了宿松縣青年人才驛站,主動對接高校幫助青年創業解決技術難題和安排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來宿松縣實踐、見習、實習。
“圍繞青年苦惱的‘急難愁盼’問題,制訂了《宿松縣‘松茲優才卡’實施暫行辦法》,為青年人才提供子女入學、配偶就業、健康醫療服務等11項優惠措施;新建人才公寓48套、人才公租房20套,為各類青年人才在宿松縣生活創造良好的居住條件。”戴士清說。
□本報記者丁亞東、通訊員馮江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