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歐陽修點評好友梅堯臣時,提出“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亦即后世著名的“窮而后工”之說。此觀點固有其創見,但也帶來某種文藝評論的潛意識——好像只有落魄流離之人,方能激發才情,寫出好詩;或者至少是人生的困頓逆境,才能鑄就詩人的名篇。
誠如是,那成為“詩人”真可謂世上最危險的行當。其實,順遂喜樂未必不能有好詩,達官顯貴頗具才情者,也不在少數。人與詩有著極具張力的互動關系,詩是人心靈的表征,人是詩行走的載體。
(資料圖片)
正如復旦大學教授陳尚君先生所言“每個詩人都有活生生的人生”,我們更應該通過詩歌感受、理解、體悟其悲歡離合,他的《我認識的唐朝詩人》便是很好的實踐。該書涉及五十余位唐代詩人的生平與創作,為我們講述了諸多“傳奇”。以筆者而言,三類議題頗有啟發。
其一,文豪大家的人生起落。
眾所周知,韓愈因《論佛骨表》觸怒憲宗,遠謫潮州。陳尚君認為,韓愈沒有注意到,憲宗身體欠安,迎佛骨供養,具有祈福求安的用意,繼而大談佛法有害,使皇帝大發雷霆。
貶謫途中,韓愈于藍田寫道:“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彰顯大義凜然的士大夫擔當。可渡過南嶺時,他創作的《瀧吏》,便開始站在國家立場上反省自己了,可見,韓愈“從被貶怨憤,改而思考自己的過失,在不幸中體悟人生的道理”。
在《潮州刺史謝上表》中,韓愈更寫道:“陛下哀臣愚忠,恕臣狂直,謂臣言雖可罪,心亦無他,特屈刑章,以臣為潮州刺史。”已基本承認錯誤。果然,韓愈最終在潮州僅七個月,旋即被赦免召還。宋人在論述韓愈這段經歷時,總認為是名節有虧、前后不一。然而,一個有勇氣、也有妥協的韓愈,更讓后人感到真實。
再如陳子昂,面對武后掌權,既有順從也有堅守。建設明堂之事,陳子昂是最初倡議者之一;武后稱帝,他呈上《大周受命頌》。如此看來,他仿佛是一個政治投機者。然而,在他的《答制問事八條》中,又體現出他對武后酷吏政治的不滿,對唐室后代的保全。縱觀這一背景,更利于我們理解陳子昂的形象。公元696年,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平定幽州叛亂。他所作《薊丘覽古》七首,與著名的《登幽州臺歌》意氣相通,體現出“英雄失路的悲愴,是時無明君了解自己的困惑”。更令人悲傷的是,陳子昂從軍次年,回鄉被縣令迫害致死,真相至今不明。他的人生矛盾,又因莫名身故,尤顯悲劇之感。
其二,政治人物的別樣才情。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賢相裴度,歷任六朝,功蓋八方。不過,他的前后半生,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狀態。裴度至死都未致仕(退休),生活分為三種狀態,即立朝主政、出鎮領民、居洛賦閑。他以郭子儀為鑒,選擇了最后一種狀態——戰功赫赫,位極人臣,如果不加退讓,功高蓋主的下場自不必多言。于是,在洛陽的裴度,經常與退休官員和文人雅士詩酒唱和,不過,原則乃是不談政治、不涉時事。
劉禹錫在《郡內書情獻裴侍中留守》中用“萬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中央”形容其地位的崇高,又以“心寄華亭一雙鶴,日陪高步繞池塘”描摹他的退隱林塘。裴度的形象和那些兔死狗烹的功臣形成鏡像——他也曾是一往無前的直臣功勛,但感到政治時局的危險,主動退隱。辛棄疾后以“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將裴度、李德裕、謝安并舉,象征政治進退,也是對裴度的深刻理解。
又如李紳,其《憫農》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應忽略的是,李紳是中唐時期的代表性詩人,乃與白居易、元稹共同倡導并實踐“新樂府運動”;同時,他也是牛李黨爭中舉足輕重的政界大佬。
早年的李紳很關注社會現實、民生艱苦,然而,隨著官階漸升,便更重個人經歷與感懷。李紳早年中舉入京后,便與元、白形成深厚友誼,不僅文學主張相似,且性情相投,后來白居易寫道“故交海內只三人,二坐巖廊一臥云”。而《憫農》《賣炭翁》這樣的作品,也可視為他們文學理念的代表作。
李紳在政治上屬于李黨,與元稹同屬李黨核心成員,在李逢吉奪權的政治風波中,遭遇遠謫。他經過揚州時,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雖為牛黨黨魁,但熱情設宴招待,席上演唱曲目也是李紳舊作。公元841年,李紳拜相,是為一生官宦生涯的頂峰。陳尚君點評他“熱衷官場,必然影響文學寫作的數量和質量。前人說,詩家不幸文學幸,李紳正好相反”,是極恰切的形容。
其三,非著名詩人的掌故軼聞。
歐陽詹是中唐時期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參與者,可惜英年早逝。他與韓愈是同年登第,私交很好。作為閩地出類拔萃的才子,他的仕途亦如韓愈,難言順遂,但他卻給后世留下一則凄美的愛情故事。
歐陽詹游太原,在李說的宴會上,他邂逅一名女子,二人互生情愫,情意相投。可惜女子身為歌妓,在當時身份卑微;歐陽詹輾轉各處做官,難以安定。更重要的是,歐陽氏所擔任的四門學助教一職,負責唐代貴族子弟的教育,以師為官,又重道德,想要迎娶身份低微的太原女,絕無可能。太原女因情相思,苦思成疾,未等到歐陽詹便離世,死前留詩曰:“自從別后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歐陽詹聽聞此訊,難以飲食,不久也魂歸長夜。
作為朋友的韓愈,出于回護,努力淡化此事;而今看來,時人孟簡贊頌其真情,倒是更符合現代人理解的旨趣。在講求門當戶對的唐代社會,歐陽詹的愛情故事更顯得珍貴。
流程編輯:u060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