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收不回借款,貸款方晉商消費金融機構將借款人房女士標注“專業做雞十年”,上傳至個人征信系統。迫于網上壓倒性的輿情壓力,5月25日該貸款機構就此事發布了道歉聲明。
被公認為第二“身份證”的央行征信報告,驚現侮辱性、誹謗性信息,折射征信平臺在數據采集和發布上存在嚴重的管理漏洞。征信大數據是人們查驗和判斷誠信價值的風向標和源頭庫,如果數據發布和數據源頭出現問題,征信大數據的可信度和公正性將大打折扣,社會誠信評估體系在權威性和導向性上也由此跑偏。
征信平臺是社會誠信的緊箍咒,但是如果平臺本身失管失信,則可能成為商業機構的牟利工具。據山西銀保監局5月11日有關通報披露,2020年下半年,晉商消費金融個人貸款類業務投訴在山西全省個人貸款類業務投訴總量中的占比較大,涉及個人貸款類業務投訴共計437件,占全省貸款類業務投訴總量的42.02%。
另據相關信息披露,近年來,一些非法放貸公司,通過和合法機構合作,再和用戶制定“陰陽合同”的方法,也同樣可以將欠款的用戶信息接入征信系統,隨后利用征信平臺作為催債工具。由于征信平臺的官方權威性,此舉為一些非法討債機構披上了合法的外衣。還有一些社會機構主辦的征信數據平臺,受商業利益主導,采用類似臥底等非法手段采集目標公司的數據,利用負面征信記錄侵害甚至訛詐目標公司。
征信平臺要成為優化社會營商環境的貢獻者。征信記錄對企業來說也被稱為“經濟身份證”,真實可信的征信記錄是企業運營、融資、發展的助推器。反之,人為扭曲失真的征信記錄將可能讓中小企業面臨社會性死亡。目前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信用記錄不完善或信用缺失的問題,造成整體商業信用供給不足,中小企業與銀行信息不對稱,由此導致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渠道受到嚴重阻滯。即便是發展潛力大、創新能力強、財務狀況好的優質中小企業,也可能無法通過信用獲得銀行和擔保機構的資金支持。對此,征信主管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在采取環節嚴管征信數據采集違規違法行為;在發布環節,要嚴管重處征信數據失真失信問題;在征信使用環節上,要讓中小企業便捷高效獲得各類征信服務。(評論員 黃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