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進入股市那陣,對周期股的喜愛非常熱衷,原因很簡單,一是周期股往往很便宜,基本是股民的“大眾情人”,人人都能參與一手,那個時期大家最愛的就是馬鋼;二是周期股波動起來非常嚇人,往往一個猛子就能沖好遠,那種愉悅之情,估計只有分泌多巴胺可以媲美。
隨著投資時間的拉長,我對于周期股的理解也開始加深,那就是太難預測。有人專門總結過,比如在鋼鐵股上的投資,就是市盈率最高的時候進場(那個時期往往股價最低,人氣最差),在市盈率最低的階段離場(業績最好的時候,就是周期股的頂峰),不過落實到具體實操階段,還是很難抵制住周期股狂奔的誘惑,但后面很容易賠了夫人又折兵。
前不久,同一位掌管周期類基金的基金經理交流的時候,說過一段感受。他說,在他剛出道的時候,也是狂熱追逐周期股,當時重倉了中糧糖業,短期的飛奔讓他也感到不知所措,不過到后面,當初怎么賺的,后面又怎么交了學費。
這也就是我對周期股的看法,如果是自己把握不來、看不清的東西,那就安安心心地當觀眾得了。
回看那位基金經理的中糧糖業,現在的股價也跟10多年前差不多,而這10多年,股市上早已經是烈馬狂奔,物是股非,十多年前錯過了的好東西,似乎就很難撿回來了。
這也就是我想表達的感受,每個人的投資思考時間,其實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對大多數出現暴利的行業和股票都做出研究,但我們需要把時間放在最值得的地方。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新興領域的居民消費、醫藥醫療,這三個就是我認為最值得花時間研究的領域。(張道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