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熱度已經燒到了上游資源端,鋰金屬成為備受追捧的明星。今年以來鋰精礦價格連續上漲,伴隨著鋰電產業鏈供應瓶頸上移,鋰礦廠和鋰鹽廠的話語權重心也悄然轉變。
與金屬價格齊飛的還有股票價格,Wind鋰礦指數在一周內漲幅累計達到5.19%,今年以來累計漲超124%。“很多公司的鋰資源項目還在初步規劃階段,股價就已經漲上去了,還漲得如此瘋狂。”一位私募投資人士坦言。
7月29日,澳洲主力鋰礦廠Pilbara的首次線上拍賣將市場情緒推至高點,1萬噸5.5%品位的鋰精礦拍出1250美元/噸的高價。相對公司650美元/噸的長單價格近乎翻倍。今年3月以來,鋰精礦價格快速走升,綜合市場數據,鋰精礦價格從今年3月約430美元/噸漲至目前超700美元/噸,漲幅已超60%。
鋰精礦漲價將傳導至下游鋰鹽價格,根據多家券商測算,此次拍賣標的到岸價至少1300美元/噸,對應碳酸鋰含稅成本約10萬元/噸,相比當前9萬元/噸的市場價格仍有上漲空間。機構普遍預期鋰價高位運行將至少持續到明年下半年,其中比較“激進”的國泰君安在研報中喊出“鋰價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將今年下半年鋰鹽價格看高至歷史前高18萬元/噸。
作為鋰電池的主要原材料之一,鋰金屬無疑已經走入了高景氣周期。五礦證券分析師孫景文指出,回顧歷史,大部分金屬牛市行情都伴隨著需求側主導型的變化,鋰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同樣來自需求端。
鋰金屬下游應用電動車市場正處在加速擴張的階段。2021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量達120.6萬輛,同比暴增200%,幾乎相當于2019年全年的水平;在嚴格的碳排放罰款和高額補貼之下,歐洲也逐漸成為電動車增長沃土;美國總統拜登帶來的政策轉向逐漸落地,近期計劃簽署行政令要求到2030年美國電動車的比例必須達到新車銷售量的40%-50%。
極大的市場空間擺在眼前,鋰電產業鏈紛紛開足馬力擴產,動力電池將成為鋰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安信證券預測,2021年-2025年全球鋰需求將從43.4萬噸增至92.43萬噸,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21%,其中,動力電池領域的鋰需求增長率為35%,占比將從26%提升至60%。
然而,鋰資源供應側難以跟上需求起量的速度。安信證券研報指出,在供給主力澳礦端看,2021年澳礦增量以建成產能為主,主要包括泰利森二期60萬噸已建成產能投產,以及Mt Cattlin和Pilbara前期因需求低迷主動減產后的復產。此外,部分礦企在價格刺激下已經開始做擴產規劃,但多處于融資階段,預計澳礦短期內增量有限。
“鋰礦開采成本中值在400-450美元/噸,目前的鋰礦價格對礦企有很強的價格激勵。但是澳大利亞疫情影響產能上線速度,南美鹽湖開采也同樣受到疫情干擾,且鹽湖新項目至少需要24個月周期,很難迅速放量影響價格。另外,金屬行業都處在景氣周期,造成招工難,新項目推進速度低于預期。”孫景文表示。
在緊張的供求關系下,Pilbara拍出的1250美元/噸高價被視作鋰精礦的價格信號。鑫欏資訊一位鋰電研究員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業內對此次拍賣的觀點有所分歧,一部分認為高價體現了鋰礦資源的緊缺和對未來價格的看好,但也有觀點認為競拍背后可能有資本運作,想拍出高價把鋰精礦炒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競拍僅限于散貨,并不影響已經簽約的長單價格。但在孫景文看來,競拍高價不只是短期的情緒反映,更深遠的影響在于鋰礦定價機制的改變。“此前定價主要基于生產成本和中國鋰鹽價格,以此選一個比例做公式定價。這些協議基本在2019年-2020年行業底部簽訂,所以條款對中國鋰鹽廠是整體有利的。但現在產業鏈真正的瓶頸在資源而非鋰鹽環節,競標模式會徹底打開鋰礦價格的上行空間,甚至導致一些泡沫出現。雖然此次拍賣只是邊際的量,但會對接下來新投產能、長單調價不排除形成示范效應,這是中國鋰行業值得警惕的。”
新能源市場帶火的不僅是鋰,鈷、鎳等金屬也迎來一波價格漲勢。據百川盈孚數據,8月5日國內硫酸鈷均價為8.15萬元/噸,相比年初上漲40%;滬鎳在今年2月22日創下14.9萬元/噸的歷史最高價,7月30日價格再次來到14.88萬元/噸的高位。
鈷鎳領域同樣存在下游企業向資源端延伸的趨勢。寧德時代在今年4月宣布以近9億元入股非洲世界級銅鈷礦;特斯拉則在7月宣布與國際礦業巨頭必和必拓簽訂鎳供應協議,將從必和必拓位于西澳大利亞的子公司西部鎳業獲取鎳。
不過,這兩種金屬的價格走勢并非像鋰一樣堅挺。隨著市場對南非鈷原料供應擔憂的緩解,國際鈷價略有走弱,雖然鈷中間品價格穩定運行,但百川盈孚預計短期內硫酸鈷市場價格會繼續下滑,三季度行情將不及預期。今年3月初,因不銹鋼生產商青山控股簽訂共10萬噸的鎳供應協議,引發市場對鎳供應過剩的擔憂,進而導致國內外鎳期貨價格應聲大跌,直到最近才逐漸回升到2月份高位。
“金屬品種表現好壞核心要看供需之間撕裂的程度,其中關鍵因素就是是否具備需求剛性。”孫景文表示,對于鈷而言,三元電池高鎳化趨勢是清晰的,此外鈷資源過度稀缺,且過度集中在剛果(金)地區和嘉能可一家巨頭手中,供應鏈相對脆弱。如果鈷價漲幅過高,會加速高鎳低鈷或磷酸鐵鋰的替代,反而維持在30萬元-40萬元/噸的價格更有利于長期發展。鎳金屬超過70%的應用還是在不銹鋼領域,整體電池占比不到10%,拉動作用還不夠明顯。此外,鈷鎳三元體系近年來還面臨磷酸鐵鋰體系的競爭。
相比之下,鋰金屬顯得更加不可或缺。鋰作為電極電勢最低、最輕的金屬元素,是天生的電池金屬,甚至被稱為“白色石油”。然而,對鋰金屬的需求剛性不僅造成了短期缺口,還加劇了資源長期緊張的擔憂。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秘書長張江峰提供的數據,全球鋰資源量折合4.58億噸碳酸鋰當量,儲量折合1.12億噸碳酸鋰當量,以70%的比例計算控制儲量大約有7800萬噸。
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據此測算,上述控制儲量在當前電池技術下大致能生產120TWh的鋰電池,在碳中和時代每年對鋰電池的需求量可能會超過30TWh(前提是那個時候只有鋰電一種合適的技術),如果不考慮鋰的回收,以現有控制儲量來看,鋰資源只能滿足4年的生產,控制儲量即便翻番也不夠。不過,全球探明儲量仍在不斷增長,若地下鹵水鋰資源能夠得到低成本開采,或將填補鋰資源缺口。(毛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