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創業板新股N華蘭上市首日開盤破發,截至收盤,N華蘭收報52.22元,跌幅為10.09%,中一簽虧損2930元。據記者統計,自10月22日中自科技上市首日破發以來,已有9只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其中成大生物破發幅度最大,該股上市首日跌幅27.27%,中一簽虧損1.5萬元。
對此,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新股破發是在科創板和創業板實施注冊制之后必然會發生的現象。“新股破發與市場整體低迷有關,也與新股本身有一定關系。打新也是有風險的,不一定是穩賺不賠。”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有13只新股發行,其中科創板5只、滬市主板2只、創業板6只。具體來看,浙江黎明和鎮洋發展在滬市主板上市,而主板新股有23倍市盈率的限制。其他11只注冊制新股分別在創業板和科創板上市。在已公布股價的新股中,巨一科技發行市盈率高達70.87倍,遠高于40.84的行業市盈率,發行價46元。從行業分布看,13只新股涉及面廣,涵蓋新能源、消費、生物、醫藥等領域。
新股上市首日接連破發,意味著無風險“打新”成為歷史,面對眾多新股集中發行,投資者如何挑選新股標的?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表示,對于穩健的投資者來說,“打新”有這樣一個選擇排序。一是先選主板,后選科創板。因為主板上市的企業一般來說比科創板和創業板業績更加穩定,實力更雄厚。二是先選利潤高的,然后再選利潤低的公司。三是先選規模大的,再選規模小的公司。四是先選估值便宜的,再選貴的公司。
資深財經評論員皮海洲表示,投資者應至少注意“三不打”。一是超高價發行的新股,投資者最好不要進行打新,這類股票破發可能性很大。二是市盈率高發行的股票,投資者不要參與。當然高市盈率既要看靜態市盈率也要看動態市盈率。三是業績變臉的新股,投資者不要盲目參與。比如破發的中自科技業績同比下滑80%以上,上市首日破發也是必然。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師張玉龍表示,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凸顯新規執行效果,鼓勵機構加大新股投研力度,結合公司基本面情況客觀理性獨立報價,建議投資者關注競爭壁壘堅實、增長確定性高的優質新股標的。(記者 鐘國斌 見習記者 蘇賢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