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是典型價值投資者重倉選擇的目標行業之一,2021年,你在資本市場“吃藥”了嗎?前瞻2022年,備受關注的醫藥健康行業會向著哪個方向前進?在這條“紅海”賽道上,哪些細分領域仍有機會跑出?記者就互聯網醫療、醫藥、大健康行業熱點話題,采訪了業內多位權威專家,一同把脈2022年,了解未來醫藥健康行業的“潛在”機會。
焦點1
互聯網醫療龍頭有望擴大市場占有率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被動’需求導致互聯網醫療爆發式發展,結果‘不用不知道,一用放不掉’,慢慢地不少患者就會主動選擇這樣的服務,從而導致新的診療行為、消費需求被激發了出來,患者開始信任甚至會倚重互聯網醫療服務。”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秋霖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頭部平臺獲益頗多,比如好大夫、京東健康等,都在疫情期間實現了用戶數、服務量的高速增長。“從線下醫院渠道來看,兩極分化也開始出現,做得比較好的嘗到甜頭后不斷將資源傾斜向互聯網醫療,‘僵尸型’的也有不少,收獲的關注度以及轉化變現能力有限,可能中途放棄。”
明年互聯網醫療發展會如何?在陳秋霖看來,“明年預計行業會理性增長而不是爆發式增長,而且用戶從‘被動’變‘主動’意味著忠誠度將提高,很可能形成長期診療消費模式。”他表示。
陳秋霖表示,互聯網醫療的服務模式和產品都在創新過程中逐步規范,而相關政策強調的也是“守底線”為基本原則,生命安全、信息安全等底線都不能突破,在此情形下行業不斷洗牌,追求短期燒錢迅速擴張的資本或退卻,留下的龍頭企業如不斷優化體驗,或能守住甚至擴大市占率。
焦點2
大健康“賽道”更擁擠中成藥迎二次開發機會
“在我國,保健品的屬性正在逐步發生改變,以前算是休閑類,可吃可不吃,記起來吃兩粒;現在都市人群普遍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亞健康很普遍,所以保健品對越來越多人而言已轉化為日常‘剛需’。”中國大健康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坦言:大健康“賽道”越來越擠,總體來看明年的趨勢是:爆發增長難、盤子變大易。
從“剛需”角度而言,朱丹蓬認為骨骼健康類產品以及益生菌都是盤子擴容的主力軍。在他看來,2022年大健康產品消費市場肯定會繼續增長,只是難有爆發性增長和“報復性消費”,消費者趨于理性,消費或投資都可能更倚重龍頭企業。
在專家看來,中成藥二次開發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會。以經典老藥、市占率達到六成的白云山板藍根為例,目前廣藥集團與鐘南山院士團隊及澳門科技大學共同推動的板藍根最新研究成果正在中國澳門實現產業化。《中藥藥事活動及中成藥注冊法》將于2022年1月1日起實施,板藍根有望成為立法后獲批的首批中成藥。業界觀點認為,我國中醫藥發展歷史悠久,成效顯著、在海內外均享有盛譽,未來如果中成藥能借科研力量進一步突破,則會在這一黃金賽道再續紅利發展期。
焦點3
集采推動藥企創新升級
創新藥投資進入新階段
今年11月,以胰島素為采購對象的第六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開標,并產生擬中選結果,擬中選產品平均降價48%。醫藥集采如何影響藥企發展?
“藥品集采已成為常態化及制度化的采購機制,有效地減輕了患者及醫保基金的負擔,并推動藥品行業的集中度在競爭中提升,促進企業創新升級。”石藥集團在半年報中這樣看待集采政策下的行業前景。中銀國際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鄧周宇此前發布研報,稱目前醫保進入全面“精細化管理”時代,醫藥集采是這個大框架中的一部分。
在創新藥開發方面,東財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2月15日,A股共有32家醫藥企業上市,首發募集資金合計達到312.23億元,其中首發募集資金超過10億元的有11家,經營范圍覆蓋創新藥開發、醫療器械研發、分子診斷試劑研發等多個方面。
中銀國際證券認為,此前資本的涌入帶來新藥臨床前和臨床階段的項目數快速增長,出現了大量熱門靶點扎堆和重復產能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1月,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發布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強調及時終止不再具有臨床價值的藥物研發,或改變研發策略。對此,中銀國際證券分析稱,此舉或將逐步收緊臨床價值不大,競爭激烈的偽創新藥空間,引導創新藥投資將進入到一個理性發展的階段。未來創新藥的投資會存在極大的分化。(記者涂端玉張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