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開市以來總體運行平穩,市場效應不斷發揮,重大改革取得積極成果,生態發生了積極變化。股票平均上漲98.9%,幾乎翻了一倍,財富效應初步顯現。”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董事長徐明表示。1月9日,記者從北交所官網獲悉,在1月8日舉辦的“第二十六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徐明指出,北交所開市效應持續釋放,生態發生積極變化,體現在新三板法律地位增強、政策支持力度更大、市場結構更加完善等。
下一步牢牢把握“支持創新發展”關鍵
徐明提到,開市以來,市場功能明顯恢復。日均成交較北交所設立之前的精選層增長3.04倍,整體年化換手率達到了434.26%,符合中小企業股票流動性的特征。
此外,北交所成立以來,股票平均上漲98.9%,幾乎翻了一倍,財富效應初步顯現。投資者數量也大幅度增加,2018年新三板投資者20多萬,到精選層設立、北交所開市之前為170萬投資者,現在達到475萬投資者。同時,創新層和基礎層因為有了北交所帶動效應,全年成交額也上漲了19.76%。
對于北交所和新三板市場的下一步發展,徐明指出,當前,北交所開市不到兩個月,仍然處于規模建設、特色制度功能建設初期,良好的資本市場文化與投早、投小、投新生態需要持續穩固。
下一步,北交所、新三板將緊緊圍繞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體,牢牢把握“支持創新發展”關鍵,始終聚焦打造主陣地方向,做好堅持錯位發展、堅持一體發展等四個“堅持”。
對于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創新”,徐明指出,要深刻認識到中小企業覆蓋全國各行各業,其創新不僅僅體現在新興產業,也體現在傳統行業當中,創新主體不僅僅包括制造業為主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也包括戰略新興創新能力比較突出的中小企業等。
“市場現在可能有一種傾向,一講北交所就是‘專精特新’,這肯定沒有錯,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隱形冠軍都沒有錯。但創新不單單指專精特新,面比較廣,不單單指新興行業,可以包括傳統行業,只要有創新,我們都包容。”徐明表示。
投資建議:
北交所轉板制度落地
投資者需認真分析企業基本面
記者關注到,1月7日晚間,證監會對《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轉板上市的指導意見》(下稱“原指導意見”》)進行修訂,形成了《關于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轉板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并自即日起實施,這意味著北交所上市公司轉板制度正式落地。根據《指導意見》,北交所上市公司申請轉板,應當已在北交所上市滿一年,且符合轉入板塊的上市條件。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總經理助理、新三板首席分析師諸海濱分析,北交所正式開市到現在,市場關注度和流動性均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展望后續預期整體市場仍會保持較快的發展。2022年北交所具有市場規模會得到較大的提升、市場的流動性會得到進一步提升等市場特征。對于投資者而言,可以考慮相對的大市值、行業龍頭、產業鏈條優勢公司;積極參與打新和戰略配售;低估值時擇機配置的投資主線。
銀泰證券股轉業務部總經理張可亮表示,北交所的市場制度建設將更加完善。可轉債、混合做市等成熟交易所所具有的融資品種或制度安排都可能在北交所逐步推出;北交所與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之間的銜接會更加順暢,或許會增加從基礎層到創新層的調層次數,以提高整個市場的運轉效率。張可亮提醒,北交所是一個新生事物,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股東以及投資者結構和市場交易制度,與A股市場都有著不少差異,這個市場的運行邏輯可能也是在逐步地探索、形成之中,投資者最重要的還是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盲目地照搬照套A股市場之前的邏輯。北交所上市企業有著自己的特點,需要投資者認真對這些公司做行業分析、企業基本面分析。此外,如果投資者達不到50萬的投資門檻,建議通過精選北交所主題的公募基金,來參與這個市場。(記者王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