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日前印發了《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針對全民健身的場地問題、賽事問題以及教練培養等問題作出更為細化的指導,并強調“社會資本”例如民營企業的參與。全民健身“東風”勁吹,健身賽道迎來發展新機。
政企合作打造共享體育服務
據了解,在全民健身政策實施過程中,健身設施尤其是健身場地不足現象在相關文件中被反復提及。
意見提到,鼓勵有條件的城市群和都市圈編制統一的全民健身規劃,促進區域內健身步道、沿河步道、城市綠道互聯互通,健身設施共建共享。同時,意見還指出,打造群眾身邊的體育生態圈。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建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體育場、社會足球場等健身設施,加強鄉鎮、街道健身場地器材配備,構建多層級健身設施網絡和城鎮社區15分鐘健身圈。
“從意見中可以看出國家對社會資本、社會力量很重視,這讓整個行業非常振奮。”互聯網健身企業樂刻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體育產業在中國一定會變成大產業,中國的健身市場一定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樂刻將通過投資數字化建設,推進健身產業的數字化進程來提升行業的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率。
嗅到商機的企業早就開始行動起來。比如,樂刻正在進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建設,嘗試以“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打造共享體育服務模式樣板。以上海市楊浦區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為例,其為上海首家能夠同時服務老年、中青年、青少年(兒童)以及殘障人群的社區健身房,同時也是上海首家全民健身與健康融合的社區型市民健身中心。據相關街道辦事處負責人介紹,老年人有生活娛樂和情感交流的需求,現在老年人來健身房鍛煉身體,既有健身教練指導,還能跟老年朋友聊天。
樂刻方面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此類街道市民健身中心在收費方式上,區分公共服務時段和社會化經營開放時段,實行差異化月卡收費,兼顧了市民健身中心的公益性與商業性,既降低了市民的健身門檻,滿足百姓日常健身需求,又確保市民健身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據了解,樂刻還開展了公益大講堂,老年人運動康復訓練講座、廣場舞公開課等百場公益活動。同時,在發展鄉鎮健身方面,樂刻還在今年2月與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人民政府聯合打造了一場露天“健身市集”,現場設立七項健身打卡活動區域,并有專業健身教練提供指導,吸引近千人參與。
而擅長于線上健身服務的運動科技公司Keep最近重點布局線下服務,其中計劃將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以下簡稱奧森)內部10公里跑道打造升級為智慧跑道。Keep方面表示,奧森智慧跑道將運用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促進奧森的用戶服務升級,推動跑步運動智慧化發展。同時,Keep將會推動智能設備和線上用戶服務體系與奧森線下場景相結合,提升用戶交互感,給跑友提供智慧化、陪伴式運動體驗。
有行業分析師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健身企業通過承包健身設施項目不僅可以提升企業營收,減輕相關部門壓力,還可以獲得更多群眾的健身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制定科學合理的健身計劃,也可以為企業發展作參考。
力促自主賽事IP量質提升
意見提出,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賽事。公開全國綜合性運動會和單項體育賽事目錄及承接標準,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承辦賽事。培育賽事活動品牌。建立分學段、跨區域的四級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建立足球、籃球、排球業余競賽體系。加快發展以自主品牌為主的體育賽事體系,培育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職業聯賽。
中國體育場館協會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國內擁有的自主體育賽事品牌在質量和數量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優質的賽事資源極具稀缺性,本土企業爭先斥巨資購買引進國外賽事版權,但賽事所有權大多屬于賽事方所有,本土企業對賽事相關衍生品沒有控制權。所以當務之急是要發展自主、原創的賽事IP。”
據了解,目前本土運動品牌熱衷于自主品牌賽事IP的開發。例如安踏自2017年起推出籃球賽事“要瘋”,以籃球為紐帶,與Z世代消費者展開交流,其旗下產品也借人氣球員的流量獲得更多曝光,帶動相關產品的銷售。為什么選擇以籃球賽事作為切入點?安踏方面向中國商報記者介紹,籃球品類是運動品牌連接年輕消費者最重要的品類之一。一直以來,籃球在安踏品牌中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
安踏品牌籃球事業部總經理蔡之本表示,品牌希望把“要瘋”賽事做到起碼10年,甚至做到100個城市。安踏籃球還計劃建設“要瘋”主題球館,在各個城市落地,為更多熱愛籃球運動的群眾打造場地。另外,安踏籃球還會跟中國初中生籃球聯賽等合作,發力校園籃球等。
特步則專注于跑步賽事IP的打造,據了解,“321跑步節”是特步于2016年重拳打造的一個屬于全民的跑步節日。該跑步節已經連續舉辦七年。
特步方面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2019年,特步還和中國田徑協會共同舉辦“國人競速全民暢跑”戰略發布會,用多項激勵計劃鼓勵中國馬拉松運動員提升競技水平,促進中國馬拉松賽事競賽水平提升,同時培養中國馬拉松青少年梯隊。 “未來,特步將繼續聚焦和深耕跑步領域,鞏固跑步生態圈,以期更深度地參與構筑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特步方面表示。
“本土運動品牌主要聚焦在籃球、跑步等擁有廣大群眾基礎、有規模效應的賽事上,這個思路是正確的。”上述專家告訴記者,這些品牌在打造自主品牌賽事IP方面有一定優勢。一方面,品牌本身有影響力和號召力,可以通過各個渠道輻射更多群眾;另一方面,品牌有做好賽事品牌的能力和動力,因為品牌本身有充裕的資金支持賽事建設,品牌出于提升效益,拉動產品銷量的目的,也會做好賽事服務。“培育一個優質的賽事品牌的時間會比較長,但是如果做得好,獲得的收益也是相當大的。”
推動教練培訓更高水平發展
教練培訓行業也能迎來更多發展機遇。意見提到,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利用自有資源建設共享健身空間;鼓勵私營企業向社會開放自有健身設施;鼓勵按照《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辦法》規定,使用工會經費為職工購買健身服務等。上述行業分析師認為,這些政策都在釋放一個信號:健身教練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優質的教練培訓機構因此將有更多發展機會。
國內頭部教練培訓機構賽普健身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作為國家體育總局指定的專業私人健身教練培訓基地,賽普已經為社會輸送了超過12萬名專業私人健身教練。2020年北京開放大學賽普體育學院成立,申請“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成為目前中國唯一一個可以頒發健身教練技能認證與大專學歷認證的健身教練培訓機構。該機構表示,隨著消費者健身需求的多樣化,公司也在升級教學服務。目前無推銷的團課非常受消費者歡迎,賽普健身在今年開設了團課培訓,適應市場變化,為行業輸送更多高質量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目前行業內教練水平參差不齊,且認證證書含金量低且泛濫的現象,賽普健身認為很多教練在接受培訓服務時應該選擇教學質量有保障、在行業內公認是有影響力的學校,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未來要面對的消費者負責。
意見也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例如建立面向全社會的體育運動水平等級制度,健全服務全民健身的教練員、裁判員評價體系;建立高水平運動隊幫扶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的機制。意見還提出,推動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與教練員職業發展貫通,完善群眾體育教練員職稱評審標準。深入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完善《全民健身指南》。
除了重視健身教練培養,意見中還提到,要加強冰雪運動等緊缺領域教練員培養。據了解,北京冬奧會前后,滑雪教練成為“香餑餑”,曾有報道稱有滑雪教練通過教滑雪“月入三十萬”。但中國商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能持續獲得高收入的滑雪教練只是少部分人群。
白峰畢業于黑龍江省某體育職業學院,隨后開設了一家滑雪俱樂部,主要開展青少年的滑雪培訓業務。他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目前滑雪教練培訓行業還沒成規模,是新興行業。現在滑雪教練的培訓一部分是在高校,另一部分是在滑雪俱樂部。他的俱樂部的學員中有很多是來自健身房的教練,這些健身教練會在冬季來學習滑雪,然后去大型滑雪場應聘滑雪教練,等雪季結束,再做回健身房教練。“總體來說,優質的滑雪教練緊缺。因為滑雪課程貴、裝備也貴,考一個含金量高的國外證書的費用價格不菲,且往返的路費、住宿都是自理,但收到的課時費要被雪場抽成,大概比例為收入的30%-50%。這么算下來,大部分滑雪教練的收入其實不多,能留下來做滑雪教練的人對于滑雪肯定是有相當程度的喜愛。”
白峰認為,目前圍繞滑雪的產業鏈還在發展中,尚未形成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所以無論是滑雪場地成本、教學成本,還是裝備費用都很難降下來,這個行業需要相關政策扶持和資本進入,培養更多品牌,讓教練看到更多市場前景。
據了解,去年室內滑雪培訓機構SNOW 51 、雪樂山相繼獲得億元融資。業內認為,室內滑雪雖然體驗感略遜于室外滑雪,但不受季節性影響,該賽道“坡長雪厚”,具備高客單價和高復購率的特點,未來會有越來越多消費者嘗試室內滑雪培訓,也會有越來越多教練投身該領域中。(記者 頡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