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出營收、凈利雙降成績單的華森制藥宣布今年6月布局的特醫食品生產線將完工,并表示藥企切入特醫食品賽道具有天然優勢。中國商報記者觀察到,截至目前,已有數十家藥企在注冊申請特醫食品,市場上供應特醫食品的藥企也超過了十家。但在藥企上交的成績單中,卻很難看到特醫食品的亮眼表現。藥企布局特醫食品,是門好生意嗎?
企業加快布局 盈利情況尚不明晰
特醫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即專門為病人做的食品。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布局特醫食品的藥企,在這一業務上的盈利情況尚不明晰。以恒瑞醫藥為例,目前恒瑞醫藥旗下的恒瑞健康獲批的特醫產品種類最多,但并未在財務報告中披露特醫產品的具體銷售數據,公司也未明確是否將特醫產品作為未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相比于其他藥企對特醫食品業務的“默默布局”,華森制藥在布局特醫食品業務初期,就頗為“高調”。近日,華森制藥對外宣稱,公司預計特醫食品生產線將于今年6月正式完工。早在2021年,華森制藥出資1250萬元參與尚醫科技增資,獲得了尚醫科技旗下兩款特醫產品在大中華區的獨家授權。華森制藥曾表示,特醫食品若成功上市將有利于公司經營業績的增長。
“特醫食品在銷售方面有些遇難。” 江蘇正大豐海制藥的一名醫藥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藥品進入醫院有嚴格的標準,在價格方面也有相關部門的監管,但特醫食品沒有,這就導致部分醫院不敢售賣。與藥物的收入相比,特醫食品對藥企營收增長微乎其微。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藥企做特醫食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特醫食品技術要求高、工藝嚴格、生產流程相對復雜,相比于食品企業,醫藥企業在藥品生產上的優勢更能在這一領域占得先機。再者,特醫食品目前主要在醫院銷售、使用,即使不在醫院中使用,病人也需要在醫生或者營養師的指導下使用,醫藥企業憑借固有的銷售渠道,在特醫食品的銷售方面也更有優勢。
華森制藥、恒瑞醫藥、海正藥業、亞寶藥業、四環醫藥、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海南東聯長富制藥等藥企均已進入特醫食品賽道。但在藥企的財報及銷售數據中,特醫食品均未成為盈利來源。針對特醫食品業務的投入及回報問題,中國商報記者致電華森制藥,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市場門檻高 銷量遇“冷”
“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又是給病人吃的,這就導致了行業現在采用的都是最高標準。”一位臨床醫生對記者坦言,2015年時特醫食品才被當作食品,此前一直被當作藥品,現在對生產流程也是比照藥品的生產流程,研發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還需要做復雜的臨床試驗。
“因為成本高,特醫食品的售價肯定比普通食品要高,多數普通消費者不會購買,很多病人在承受了高額的治療費用后,也會被特醫食品的售價勸退。” 上述醫藥銷售人員說。
中國商報記者在電商平臺查詢特醫食品產品,一盒特醫食品的價格均在200元以上,有的產品月銷量為零。記者走訪北京朝陽區藥店發現,多家藥品內并沒有售賣特醫食品。有店員表示,之前有上架過相關產品,但購買的人太少了,干脆就下架了。
需要關注的是,我國針對特醫食品的監管也在不斷加碼。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19個省(區、市)對特醫食品發布了規范性文件或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對特醫食品及食品安全做了大力度的整治。如江蘇出臺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經營使用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省內特醫食品市場。
同時,藥企進入特醫食品領域,需承擔食品安全高風險。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就《食品生產企業風險分級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其中食品生產企業的靜態風險因素按照量化分值劃分為Ⅰ檔、Ⅱ檔、Ⅲ檔和Ⅳ檔。其中,保健食品、特醫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屬高風險食品,被劃分為最高等級Ⅳ檔。
“目前注冊特醫食品的企業很多,但通過注冊的還是很少。”山東藥監局相關工作人員對記者透露,一是很多企業用保健食品配方來注冊生產特醫食品,二是針對疾病專門研發的特醫食品,在臨床試驗方面的標準也會更嚴格,審批的時間也會更長。
此外,國家在特醫食品注冊要求、研發生產、全項目檢驗、GMP廠房設備等方面均設置了較高的門檻和標準。“部分特醫食品的生產車間也是需達到不含危害公共健康的致病菌和毒素的無菌狀態,這也需要企業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能承擔更高的風險。” 上述醫藥銷售人員說。(記者 馬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