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為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于職業生涯都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古籍相伴的我而言,這既是對曾經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的肯定,也是對進一步開展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要求。△《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
(相關資料圖)
瞬間和永恒
中國歷史上歷代都有一批有識之士闡釋整理典籍,保護修復古籍,讓典籍浩如煙海,讓文明廣泛傳播承繼,令中華文脈不曾中斷,也讓所承載的中華文明成為永恒。而歷史上政治動蕩的影響、兵燹水火之厄,管理不善的危機,也曾經使珍貴典籍瞬間化為烏有,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傷痛。
今年中國國家圖書館迎來114年華誕,作為國家總書庫,國圖在為國家決策服務、為學術研究服務和為社會大眾服務中發揮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務依賴書籍,國圖形成現在的藏書規模,得益于前輩的書之愛。1952年,著名實業家周叔弢先生將他藏書中的最精品——宋元明刻抄校本書715種,全數捐給國家圖書館。周叔弢先生講到選擇國家圖書館作為善本歸處的原因:“捐書如嫁女兒,要找個好婆家,北京圖書館善本書部由趙萬里先生主持,他是真懂書愛書的,手下又有他培養出來的如冀淑英同志等,書捐到那里可謂得所,我是放心的。”受前輩的影響,現在古籍館的工作人員依然遵從著愛書如護頭目的傳統,以敬畏和熱愛,守護著,不忍心看到書受一點損傷。
過去說紙壽千年,代代傳承的古籍之愛,讓國圖的紙本文獻超過1600年依然觸手如新,可以安全交給下一個千年,得以永恒,這是我們這一代的驕傲。這些永恒也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國,理解古代中國。
汲古以潤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賡續的目的是譜寫當代華章,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加之安全保障體系的加持,國家圖書館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各種載體的古籍特藏,不僅向國內外讀者展示,還通過大量出版,令孤本不孤,冷門不冷,融入生活。從《中華再造善本》,讓孤本秘籍化身千百;到“國家傳統典籍整理工程”,讓絲路文獻完美呈現;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黃河歷史文獻》公布資料,助力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紙拓千秋:國家圖書館藏古器物全形拓題跋集》為古文字工程提供素材;《國家圖書館藏樣式雷圖檔》《歷代農業古籍珍本叢刊》《中國古代服飾文獻輯刊》等勾畫古今生活;《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國家圖書館善本掌故》等則讓古籍進入校園、進入百姓生活。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更多的人通過汲取古籍中記載的古人思想智慧,潤及今天的生活。
師古而不泥
除了古籍中文化精髓的挖掘之外,在與古籍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推動中,科技賦能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體現著中華文明的創新精神。
近年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技藝”“傳統書籍裝幀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敦煌遺書修復技藝”“甲骨傳拓技藝”成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籍修復等技藝得到有效傳承。而對古籍中的記載、傳統的技藝手段則師古而不泥古,將現代技術應用到修復業創新發展中。幾年間,“天祿琳瑯”修復、西夏文獻修復、敦煌遺書修復以及《永樂大典》修復,實驗室紙張纖維檢測分析、材料研發……對古籍記載和新科技賦能的一次次嘗試,如瀕于失傳的修復手法以及難以解決的修復材料,特別是瓷青紙、粉蠟箋紙、仿古真絲畫絹、真絲綾子的制作技術的解決,讓修復更科學更規范的機器人設備研發等,成為古籍修復在傳統的基礎上勇于創新的生動案例。
開放而包容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深刻闡釋,既道出了中華文明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特點,也點明了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間的契合點。
五千言的《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兩千年間,《道德經》注釋便有千余種。唐朝,玄奘法師、成玄英道士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16世紀《道德經》開始進入西方世界,被翻譯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黑格爾、尼采、托爾斯泰等對《道德經》都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不但滋養著中國人,也成為暢銷全球的經典。
同樣有重要影響的還有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論語》,國家圖書館就藏有200余種《論語》譯著。2019年3月法國總統馬克龍作為國禮送給國家主席習近平的1688年抄本《論語導讀》,也印證著17世紀《論語》在西方人的眼里已經成為治國理政的指南。
西方的經典也在不斷傳入中國,西方哲學、文學名著,西方科技、醫學的譯本,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其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結合中的互相成就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們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服務方式,推動全民閱讀,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再立新功。
創造歷史,任重道遠。《荀子·修身》說:“路雖彌,不行不至,事雖小,不做不成。”即所謂“行則將至”。心動+行動,必無往而不勝。
△本文作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館長陳紅彥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3年06月12日 第10版)作者:陳紅彥版面編輯:謝穎新媒體編輯:黃喆審核:周佳佳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