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電力軟件網獲悉,6月5日,上海市交通委發布關于印發《上海市智慧公交頂層設計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面向公交行業,推進基礎設施設備智能化建設,實現全要素數字化,推動形成面向乘客、企業、政府的三方服務平臺。
【資料圖】
深化場站智能化改造,擴大視頻監控、智能充電設備布設。推動樞紐站、首末站、途徑站設施智能化升級,推進公交智慧屏和智能站桿布設。推進新型中運量公交規劃建設,推廣智能路側設備布設。提升車載智能設備信息感知、采集、發布、提醒能力,打造智慧車輛。
結合場站綜合開發,進一步深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著力推進場站集中調派、安全監控、應急處置等管理應用,做到車輛進出場有審核、停放有指引、補能有調控、維修有預測,試點駕駛員自助收票膽等應用,推進駕駛員從報到出車到進場收車的全過程智能化管理與服務。深入挖掘場站充電服務潛力,結合充電樁“群管群控”技術,強化車輛充電管理,提升充電效率。鼓勵公交場站停車、充電等資源錯峰共享。
原文如下:
關于印發《上海市智慧公交頂層設計方案》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上海市智慧公交頂層設計方案》已經市交通委2023年第8次主任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現予以印發,請遵照執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交通委 上海市道路運輸管理局
2023年6月5日
上海市智慧公交頂層設計方案
為深入貫徹交通強國、數字中國和“雙碳”發展戰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實本市城市數字化轉型、智能交通頂層設計等決策部署,加快前沿技術與地面公交(以下簡稱“公交”)行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創建水平,推進公交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圍繞公交行業人、車、線、場、站、路全要素,面向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服務全環節,以數字化、韌性化、一體化為牽引,促進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公交行業深度融合,完善智能基礎設施、強化數據集聚使能,打造具有“設施裝備先進、要素數字感知”特征的智慧公交基礎底座,重點優化老齡、幼齡、殘障人士出行體驗,持續提升公交從業人員安全保障,大力推廣智能公交示范運營,不斷深化公交與其他交通方式融合發展,提高公交安全性、預見性、能動性、協同性和主動性,打造具有“時間可控、便捷可及、幸福可感”特征的智慧公交應用體系,進一步提升地面公交吸引力,助力“雙智”城市創建、“雙碳”戰略見效。
(二)階段目標
1.第一階段(2023-2025年)
聚焦“設施智能、服務數字、運營準點”,重點加強外圍各區公交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改造,建立健全行業數據匯聚標準及反哺機制,研究建立行業通用模型算法,深化公交數據應用。
到2025年,全市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及建設基本完成,智慧公交建設取得系統性成果。行業全要素數字化采集,數據匯聚標準及反哺機制愈發完善,線網優化等模型逐步成熟,公交高峰運行車速不低于15公里/時。主城區公交運營管理實現從信息化向數字化、智能化轉變,公交到站預報準確率95%以上。五個新城公交電子站牌基本實現全覆蓋,公交到站預報準確率90%以上,智能公交運營取得新突破。
2.第二階段(2026-2030年)
聚焦“設備融合、出行一體、數據使能”,重點加強車載設備及線路的集計總成,深化模型算法對管理決策的支撐作用,促進公交與軌交的運營融合,不斷豐富智能公交的應用場景。
到2030年,行業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新型高品質智慧公交系統初步建成。車載智能設備高度集計、布線總成,公交與軌交信息全面融合、運營協同聯動,公交無人場站試點運營,車路協同技術路線發展成熟。外圍各區形成公交智慧化管理體系,市區兩級差異進一步縮小,管理決策全面數字化轉型。
3.第三階段(2031-2035年)
聚焦“綠色智慧、韌性多能、暢行享行”,以智慧化手段提升地面公交吸引力,引導綠色出行,降低碳排放,提升突發事件應急響應和快速恢復能力,提升智能公交應用覆蓋面。
到2035年,新型高品質智慧公交系統全面建成。全市公交智慧化發展水平全面提升,主城區地面公交服務和管理能級比肩全球頂級城市,外圍各區地面公交特色化應用場景引領全國一線城市,實現“人享其行”。
二、發展策略
以智能化促安全。大力推進前沿科技技術與公交行業深度融合,以科技手段提升安全生產和監管能力,強化全鏈條的安全檢查、全要素的安全預警、多維度的風險監測,實現從人力密集向技術密集轉變。
以數字化升效率。以數據采集為基礎,推動業務流程變革重塑,加快實現全要素、全環節數字化。以數據融合為核心,促進政府部門之間、政府和企業之間資源共享、業務協同。以數據應用為目的,提升出行服務、企業運營和行業管理水平。
以一體化提品質。深化公交與其他公共出行方式的融合,強化一體化的信息服務和運營服務,提升公交運營服務可靠性、信息服務觸達性、支付服務便捷性、個性服務多元性,將未來公交打造成智慧和綠色生活方式的代名詞。
三、發展思路
打造“四全+一新”的新型智慧公交系統,“四全”即全量全息的數字基座、全齡友好的服務體系、全鏈協同的運營體系和全維高效的治理體系,“一新”即智能公交新模式。
(一)構筑全量全息的數字基座
面向公交行業,推進基礎設施設備智能化建設,實現全要素數字化,推動形成面向乘客、企業、政府的三方服務平臺。
1.基礎設施智能化
深化場站智能化改造,擴大視頻監控、智能充電設備布設。推動樞紐站、首末站、途徑站設施智能化升級,推進公交智慧屏和智能站桿布設。推進新型中運量公交規劃建設,推廣智能路側設備布設。提升車載智能設備信息感知、采集、發布、提醒能力,打造智慧車輛。
2.行業要素數字化
推進電子從業資格證、員工卡、線路卡等“多卡合一”,實現從業人員數字化管理。統一數據采集、傳輸、存儲、調用等管理規范與標準,匯聚人員證件、車輛CAN總線、車載智能設備、場站智能設備等數據,推進人、車、線、場、站、路全要素全方位數字化。逐步構建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強化數據質量管理、數據安全管理,探索打造數據產品。
3.數據資源共享化
建立健全數據共享交互機制,打通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數據壁壘,促進交通行業全要素連接和資源配置升級。推動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的信息交互,強化公交與軌交、出租、輪渡、共享單車、停車等出行方式的信息銜接。依托大數據資源平臺,有序推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公交行業數據共享,深化交通管理部門與其他管理部門的數據共享,深化上海與周邊城市的數據共享。
4.管理服務平臺化
以行業管理、企業運營、公眾出行需求為導向,分別構建服務平臺。依托一站式出行服務系統,面向一體化服務,搭建公眾出行平臺。推進大數據思維、智能化手段與企業運營深度融合,搭建企業運營平臺。結合市交通委指揮中心城運系統,面向全流程管理,搭建行業管理平臺。
(二)塑造全齡友好的服務體系
聚焦全齡需求,著力解決信息化服務“數字鴻溝”,暢通無障礙出行,塑造準點、舒適、安全的全過程智慧出行服務體系,為公交出行提質加碼,實現從運輸人員向服務人員轉變。
5.行前規劃綜合化
依托一站式出行服務系統,融合公交、軌交、出租、輪渡、共享單車、停車等多種出行方式,運用智慧化手段,強化信息服務技術支撐,優化行前路線綜合規劃,引導綠色集約出行。結合車輛實時到站信息,實現行程時間可預測,輔助乘客合理安排行程。推送線路調整信息,提醒線路常乘客及時調整出行路線選擇。推進無障礙信息通用產品、技術研發,推動手機移動端相關服務適應性改造。
6.站點服務貼心化
加速推進外圍各區車輛到站信息預報全覆蓋,提高公交到站信息預報準確率,豐富信息發布內容。試點建設公交智慧化站點,推進站點無障礙語音播報、“一鍵叫車”、周邊熱點查詢等服務。依托站點和車載智能終端,建立站點與公交車輛間的聯系,輔助站點提前獲取來車信息,輔助車輛駕駛員提前獲取站點乘客無障礙等出行需求,形成“站車聯動”。強化兩網信息融合,推進軌交站廳及出入口發布公交引導信息、公交站牌標明距離350米范圍內軌交線路名稱。推進樞紐智能化改造,增設出行信息自助查詢服務設備,推進民航、鐵路、道路客運等對外交通與市內交通換乘信息互聯互通。
7.在途服務舒適化
投運智能化車輛,利用車載導乘屏,發布實時路況、預測到站時間、介紹沿線景點,提供在途伴隨式信息服務。依托手機移動端服務,實現行程剩余時間預測和車輛到站提醒,根據實時路況,即時調整行程規劃、推薦后續出行方式,實現在途個性化信息推送。持續推廣無障礙公交車輛,深化盲人乘車電子證應用。
8.出行支付便捷化
研發與車輛設計一體化的智能投幣機,支持紙幣硬幣、實體虛擬公交卡、二維碼等多元支付方式,研究多級票價無人收費新模式,探索無感支付、數字人民幣支付等新形式。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依托交通卡實名登記,打通個人健康數據,推進支付碼、隨申碼等“多碼融合”,實現支付驗碼一體化。試點多種出行方式聯票預付、先乘后付等服務。推進跨區域一體化支付服務,實現公交出行一碼通、一票通。
(三)建設全鏈協同的運營體系
通過業務和技術雙輪驅動,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強化數據資源整合和深度開發,打造覆蓋全面、資源匹配、安全高效的運營體系,實現從人力密集向技術密集轉變。
9.綜合管理全面化
優化調整企業信息化系統整體架構,打造綜合業務管理系統,促進各系統間數據共享交互,推動監控、調度、監管、預警、決策、規劃、評估、推演、業財等一體化管理。推進全過程、閉環式安全管理體系,深化圖像識別、行為監測等技術應用,不斷拓展監測范圍、提高檢測效率,促進潛在安全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實現安全管理從事后向事中事前轉變。
10.營運管理精準化
不斷升級集群調度系統,強化系統應用,探索傳統公交與智能公交統一調度。持續深化大數據挖掘及應用,面向不同出行群體、特征和需求,推動公交客流分析、電子排班表、動態調度、個性化時刻表等技術攻關,推進與出行需求相適配的車型應用,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公交運營效率和供應精準化水平。探索“公交+”發展思路,加強公交與文旅、休閑、商業等領域融合發展,打造一批特色線路;創新公交出行服務模式,探索需求響應型、出行預約制等服務。加強不同交通方式之間調度信息、運營計劃的互聯互通,實現動態運營協同。
11.機務管理精細化
利用新型信息化技術重塑機務管理體系,推進車輛“管、用、養、修、供”全過程、全天候智能閉環管理,提升車輛性能感知、故障預警、維修養護、應急搶修、運行評估能力。深化車載數據挖掘應用能級,建立車輛零部件全生命周期健康檔案,實施一車一方案、一件一計劃,提升車輛零部件監測及維保精準化水平。打造“透明車間”,強化對車輛維修作業過程的智能監管。
12.場站管理一體化
結合場站綜合開發,進一步深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著力推進場站集中調派、安全監控、應急處置等管理應用,做到車輛進出場有審核、停放有指引、補能有調控、維修有預測,試點駕駛員自助收票膽等應用,推進駕駛員從報到出車到進場收車的全過程智能化管理與服務。深入挖掘場站充電服務潛力,結合充電樁“群管群控”技術,強化車輛充電管理,提升充電效率。鼓勵公交場站停車、充電等資源錯峰共享。
(四)構建全維高效的治理體系
實施集“監測分析-評估決策-應急指揮”于一體的行業監管數字化轉型升級,推進態勢全面感知、風險監測預警、趨勢智能研判、資源統籌調度,實現從人工經驗向數據支撐轉變。
13.監測分析實時化
推進全市公交線路空間位置數據矢量化,實現公交靜態基礎設施和動態運行情況的數字映射。依托車載智能終端、場站視頻監控等設備,實時監測企業、車輛、人員的資質和運行狀態,規范行業運營。構建分場景指標體系,結合GIS地圖,形成面向不同用戶的數據看板。
14.評估決策科學化
融合車輛衛星定位、視頻監控、電子路單等數據,健全評估考核指標體系,動態評估車輛技術性能、車輛運行狀態、線路服務質量等,支撐企業成本規制、服務質量考核、燃油補貼等相關指標量化輸出。建立決策分析模型,識別潛在客流需求,支撐公交線網優化調整、公交專用道/合乘車道布設和優化、公交信號優先、公交票價定價調價等決策部署。
15.應急指揮高效化
動態監測車廂狀態、站臺客流、道路運行等,自動識別并預警車內乘客摔倒、站臺人員集聚、道路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構建公交應急保障體系,動態管理應急預案,推進突發事件下應急保障計劃的自動生成、自動下發、自動確認,支撐資源科學調配,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推進“一網統管”應用,強化與軌交、出租等方式的協同,深化與公安、應急等部門的聯動。
(五)形成上海特色的智能公交新模式
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公交行業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公交車輛研發,推廣智能公交應用,打造智慧公交出行生態圈,實現從社會公益向低碳智慧轉變。
16.傳統車輛先進化
加速推進公交車輛智能化升級。整合車內設備和線路,推動集計復用,減少硬件冗余。進一步優化公交車輛技術標準制定,規范數據傳輸通道,推進終端一體化,提升車輛整體性能。加強客流采集技術攻關,強化車端數據采集能力。推廣智能座艙,優化駕駛員駕駛環境。推進空氣懸架系統(ECAS)、全低地板、輪椅區等人性化配置,提升老齡化、殘障人士服務水平。推進多媒體終端功能升級,豐富信息發布內容,試點動態交互,提升乘客出行體驗。
17.新型車輛智能化
推進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360度全景環視系統、盲區監測、駕駛員狀態監測(DSM)、電子穩定性控制系統、電子后視鏡、電池智能溫控等應用,提升行車安全能級。打造一體化網聯終端,推進車路云互聯互通,推廣車輛遠程接管、公交信號優先、路口紅綠燈透傳、車速誘導、道路交通事故信息推送、事故電子存證等網聯化應用,構建安全高效的公交運行環境,推動公交車輛自動駕駛水平跨越式升級。
18.應用場景多元化
結合自動駕駛公交車輛,打造集智能調度、自動進場、自主泊車、自動充電、一鍵發車等功能于一體的無人場站。以公交專用道為重點,推進智慧道路建設,強化路側感知設備、監控設備、網聯通信單元、邊緣計算單元等設備布設,深化車路協同技術應用。探索在特定線路、特定區域試點更高水平的智能公交,依托智能公交示范運營場景,總結智能公交發展經驗,規范智能公交車輛營運、車輛調度、車輛維保等場景,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上海經驗。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組織實施機制
市交通委牽頭,市區兩級行業主管部門聯動,切實加強智慧公交推進工作的組織領導,統一部署、有序推進,加強對行業重大方向、重大事項推進的決策統籌和組織協調。加強規劃對實施的指導和監督,建立健全項目推進考核評估機制,推進智慧公交系統建設工作閉環管理。
(二)深化多方協同推進
探索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的良性合作體系建設,形成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良好氛圍。緊密聯合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公安局等部門,協同推進材料、零部件、裝備、技術等的研發、示范及成果轉化,推進公交信號優先、智能公交等場景落地。
(三)完善政策法規保障
依托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結合智能公交、需求響應式公交、車輛跨線調度等新業態、新模式落地需要,探索相關政策法規突破創新,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結合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需要,不斷完善標準體系,進一步發揮標準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
(四)優化考核補貼機制
優化企業服務質量考核與經營效率考核指標體系,加大信息服務考核比重,并將考核結果與補貼、專項資金申請等掛鉤。強化各級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拓寬資金渠道,帶動企業、社會資本在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研發、應用等方面投入,探索公交設施綜合開發及反哺機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