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清玄曾說:“人生,不過就是這樣,追求成為一個更好的,更具精神和靈氣的自己。”
我們這輩子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或許林老師的答案,也并不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標準答案,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追求也是不同的,所追求的幸福也是不同的。
但于我而言,人生最快樂的三件事就是:有錢、獨處和讀書了。努力做到這三件事情,不斷地靠近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自在幸福的生活。
01.有錢,安頓自己
萬特特在《這世界很好,但你也不差》書中寫道:“不管是賺錢還是買房,最終我們想要的都是好好生活。”
好生活有一個前提,就是有錢,有足夠的錢支撐我們擁有理想的生活。
我不敢想象,如果我沒有這份工作,沒有賺錢的能力,就現在這樣特殊的大環境下,會如何生活?
也正是因為我可以賺到錢,不用擔心每個月的房貸、不用擔心每天的開銷、不用擔心賣藥看病的錢、在能力范圍內可以給自己做好的、更不用看誰的臉色生活。
我努力賺錢,不是為了跟誰比較,也不是為了要超越誰。
只是想在選擇面前,我可以有勇氣主動出擊,而不是等待著被拋棄;
只是想在意外和未知來臨的時候,我可以有能力和勇氣面對,而不是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失去重要的人和事。
賺錢或許很累,但它可以讓我們成為想成為的人,擁有理想的生活,難道這不足以讓你努力賺錢嗎?
錢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安全感,是 底氣,更是我更好的安頓身體和靈魂的重要因素。
如果沒有錢,想要的東西買不起,喜歡的東西只能看看,只能住在出租房吃著最簡單便宜的飯菜,然后自我安慰。
努力賺錢吧,因為我們想要擁有的生活很昂貴,我們自己也配得起更好的更富有的生活。
02.獨處,認清自己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
獨處,是一個人最接近真實自我的時候,是一個人最真實自在的時候,是一個人最專注于自己的時候。
獨處時,我們可以盡情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肆意做,讀書也好,舞蹈也罷,甚至只是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都會讓我們感到內心愉悅。
一個能和自己好好相處的人,心里一定足夠強大而豐富。反之則會懼怕獨處。
作家梭羅曾獨自一人在瓦爾登湖住了兩年,從搭建小木屋、翻地種菜、林中散步、屋中看書,這個安靜的湖陪了他兩年。
他會因為種地不能看書感到懊惱,也因為種完地后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看書而認為種地并不辛苦,甚至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他孤獨嗎?答案是不會。
他一個人時,他可以隨心所欲的看任何想看的書,看累了就去林中看樹、看小動物、看看安靜的自己。
獨處就是一個喜歡被放大,討厭被縮小甚至消失的時刻,我們可以真正專注于自己的喜歡,真正的專注于自己的內心,感受不被面具遮罩的生活。
在獨處中看清自己的內心,強大自己的內心,只想感慨一句:獨處真好。
上大學時,和一個舍友相處的不愉快,生來也是嘴笨的人,在他們無形的排擠下,我不愿意在宿舍多待。
經常一個人坐在學校花園長椅上發呆,一坐就是大半天,看著人來人往,樹葉落下、天空變幻、林中鳥,很安靜也很愜意。
后來我開始去圖書館,經常一坐一整天,看書也玩手機,但無論做什么,我很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不被打擾,盡情做自己。
一個人很難很孤獨嗎?剛開始可能會不適應,但只要習慣了,學會與自己相處,與自己對話,獨處真的不要太舒適自在。
我們的人生需要獨處,因為我們的內心需要凈化、豐富和歸零。
03.讀書,豐富自己
孟德斯鳩說:“喜愛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的享受的時刻。”
讀書,可以化無聊為有趣、化寂寞為享受、是治愈自己的另外一種方式。
小時候,我會一個人在角落閱讀,它是我的娛樂游戲;
上學時,我會一個人去圖書館閱讀,它是我的精神食糧;
工作后,再忙再累不為自己找借口,會偷一些閑暇閱讀,它是我的精神支柱。
生活很忙,工作很累,讀書可以讓我找到喘息的余地,慢下來靜下來,思考自己,思考生活,不受束縛,汲取別人的智慧。
越是習慣讀書的人,越是能夠輕易地治愈自己,越是能看到這個世界的多面,越是能讓我們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通過讀書,我們的內心和靈魂,也會變得豐富;
通過讀書,汲取他人的經驗教訓,找到獨屬于自己的解救方式;
通過讀書,看到世界的更多面,了解人性的每一面,悟出獨屬于自己的人生活法;
通過讀書,清醒深刻的認識自己,正確看待自己,接納自己的不足,學會與自己相處。
我喜歡讀書,因為它帶給我的比我付出的要多太多,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性格塑造,都給我很多幫助。
人這一生,可以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但我覺得,兜里有錢,可以享受孤獨,也可以好好讀書,這樣的人生一定是豐富而美好的。
愿我們都能活得豐富而充實,靈魂有趣,生命寬廣。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