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2月2日上午,亳州市全面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新聞發布會召開。會上,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通報了我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有關情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地表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扎實推進沿河居民污水直排等地表水污染防治九大行動。2022年,我市已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245條、正在施工治理41條。在大力開展農村黑臭水體及匯水區內污水治理的基礎上,全市8條主要河流(渦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小洪河、趙王河、包河、芡河和北淝河 )的13個國控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占比為92.3%,同比上升30.8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一;水質指數同比改善4.69%、改善率全省第三。
我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一水一策”,分批推進。納入國家、省監管農村黑臭水體215條、水域面積231.128萬平方米,新摸排出農村黑臭水體1224條、水域面積1186.958萬平方米。對所有農村黑臭水體,逐一查找黑臭主要成因,制訂了“一水一策”治理方案。按照到2025年底前全面消除的進度要求,2022—2025年度,我市分別計劃整治286條、356條、357條、427條,確保按期全部完成治理。
部門聯動,全面發力。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多次深入基層調研,研究工作方案,部署任務落實,構建起了“環保部門開單子、水利部門編項目、農業農村同跟進”的橫向聯動和“市縣統籌、流域連片、鄉鎮為塊、村莊為點”的縱向互動機制。目前,全市20條中小河流已完成16條治理方案編制,其它河流治理方案年底前全部編制完成。計劃明年實施武家河治理工程,其余項目按照輕重緩急分年度實施。
項目推進,系統治理。我市統籌發揮生態環境、水利、住建、發改、農業農村等部門職能,多渠道爭取上級專項資金支持,建立了財政支持、社會參與、項目支撐、涉農資金統籌使用相結合的多元資金籌措機制,統籌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市生態環境局編制的《亳州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實施方案》,對109條國省控農村黑臭水體實施項目化治理,積極爭取2023年度財政部、生態環境部2億元試點獎補資金。“西淝河(利辛段)支流河口濕地建設項目(一期)”涉及3條國控黑臭水體,已獲得中央水污染防治資金3000萬元。“西淝河(利辛段)流域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涉及7條國家級黑臭水體和7條省級黑臭水體治理,目前已納入中央土壤污染防治項目庫。根據農村黑臭水體年度整治計劃任務,各縣區均在積極謀劃連片鄉鎮水污染防治項目,從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方面,全面提升地表水生態環境質量。
健全機制、長效管護。我市制定印發了《亳州市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評估辦法》,對渦河、西淝河等8條主要河流的18個跨界斷面,100條支流的214個鄉鎮斷面開展月度監測評估,健全了以水質改善為基礎的獎懲制度,壓緊壓實縣區及鄉鎮水環境主體責任。充分發揮河長牽頭抓總優勢,協調好各方力量深入排查治理,印發了《亳州市完善河長制基層網格化管理機制加強小微水體管護實施方案》,將14631個溝、渠、坑、塘、灣等小微水體納入河長制日常巡查管理范圍。切實加強水域岸線管護,加大水體污染綜合防治,及時發現并解決水體漂浮物、沿岸垃圾、污水直排、面源污染等問題。今年以來,已累計清理河道2700千米、水域面積37平方千米,清理生活垃圾、秸稈、塑料等2081噸。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全力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攻堅,多措并舉破解資金、技術等難題,確保在2025年底前,全面消除全市1439條農村黑臭水體,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全市人民群眾打造水清岸美、生態宜居的人居環境。
記者 汝平 通訊員 孫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