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二十四節氣之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這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
“欲下蒼涼日,全低黯霮天。 飄飖投夜急,瑣碎得風儇......”943年前的這個時節,也就是經濟、文化較為繁榮的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當時的皇帝是宋神宗趙頊,時任亳州知州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寫下了長詩《雪亳州》,詩中對雪景的描寫、對人生的感懷,耐人尋味,值得用心品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被低估的“實力派”
宋真宗趙恒在位時的天禧三年,也就是1019年,后來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這年八月二十九的下午出生了,同年出生的還有那個從小就很聰穎、會砸缸救人、后來官至宰輔的司馬光。
彼時的大宋,自公元960年開國立朝后,經過近60年的穩定、發展,經濟復蘇、文化繁榮。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出身于官宦世家的曾鞏,幼年時期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沉浸在儒家傳統文化的學習中。
《宋史》載: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今江西南豐)。生而警敏,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
曾鞏二十歲時便以文名震四方,被當時的文壇領袖、政壇實力派人物歐陽修點贊,后來歐陽修還將其收入門下,并給別人夸耀說“過吾門百千人獨于得生為喜”,這句話出自《上歐陽學士第二書》,意思就是“在我的門下人成百上千的人向我求教,但是唯獨讓我特別高興的是有曾鞏這個學生?!币?,歐陽修還有個學生,名叫蘇軾。
然而,就是這個屢屢被看好的年輕人,卻在科舉考試上屢屢落榜?!叭暌欢扰e場開,落殺曾家二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痹柵c大哥曾曄同時名落孫山,還被別人作詩嘲笑。
從18歲考到39歲,也就是宋仁宗趙禎在位時的1057年,這一年的科考被后人稱為“龍虎榜”,曾鞏領銜赴考的曾家六人全部榜上有名,可謂名震當時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北宋首都東京開封。
據史料記載,這屆科考一共錄取了899人,其中進士科388人,這些人中,曾鞏的弟弟曾布后來官至宰相,還有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顥,以及說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金句的張載等。
在唐宋時期,享譽文壇的人物可謂“井噴式”涌現,盡管曾鞏沒有蘇東坡的才華橫溢與風流倜儻,也沒有歐陽修、王安石那樣的聲望卓著與影響廣泛,但能夠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時期的“三蘇”及歐陽修、王安石并列為“唐宋八大家”,自然有其“核心競爭力”。
曾鞏的文章以長于敘事論理而著稱于世,思維縝密、樸實無華、簡單純粹,再煩瑣的事情也能敘述得周到細致,其敘事論理大有大的好處,小有小的妙意,這種扎實嚴謹的作風使他的文章清晰明了、一絲不茍。
在那個眾星閃耀的時代,曾鞏著實是一位被低估的“實力派”,他以另一種姿態展示著他別樣的才華。
試想一下,如果曾鞏的實力不夠強勁,蘇軾會主動請他為祖父寫墓志銘嗎?
《雪亳州》詩作乾坤大
史料顯示,曾鞏在39歲科舉考試中第的前后幾年,是人生中較為順利和幸福的時段。
由于父親在1047年去世,家中沒落,時年29歲的曾鞏承擔著照顧4個弟弟、9個妹妹的重任,曾鞏自己的婚姻大事一再擱淺。直到36歲時,這個“大齡剩男”終于成婚了,娶光祿少卿晁宗恪之女晁德儀為妻。
隨后的兩年,夫妻恩愛有加,喜得一子,后來曾鞏又金榜題名,被任命到太平州,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當涂任司法參軍,相當于現在的地方法官,開啟了從政生涯。1060年經歐陽修舉薦,在京城任職9年,后來外放到越州、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等地。
公元1079年五月,六十一歲的曾鞏從明州也就是現在的寧波,調任亳州知州,此時的曾鞏心情是愉悅的,畢竟這時候的亳州與首都開封相距很近,只有200多公里的路程,完全可以說是“天子腳下”。于是他在《亳州謝到任表》中,充滿感激之情向宋神宗趙頊致謝。
據《宋史》記載,曾鞏做官期間是較為勤政且很有作為的,到任各地均重審一些冤假錯案,為民除害、治疫救災,深受老百姓贊譽。
這年冬天,亳州下起大雪,以策論文章著稱的曾鞏,見漫天飛雪,不禁詩興大發,吟出長詩《雪亳州》,全文如下:
欲下蒼涼日,全低黯霮天。 飄飖投夜急,瑣碎得風儇。穢壤彌縫遍,枯荄點綴妍。繁英飛面旋,艷舞起翩躚。已壓穿林竹,還冰落澗泉。抵巘輕自肆,乘隙巧爭先。壅隔書郵斷,侵凌客履穿??謨A貧巷屋,覺重溯溪船。唶有顏空姣,洵無質可鐫。包藏兼海岳,蒙蔽匝坤乾。枚叟招何晚,袁安臥正堅。會須逢見睍,萬里豁晴川。
筆者不才,試著對該詩進行了翻譯。寒冷的天氣,天空顯得低沉而陰暗,連夜從天飄搖而降的大雪,在寒風猛烈的吹動中顯得小而繁,把地上的臟東西都覆蓋了,一些枯枝和裸露的樹根被妝點得很漂亮,雪就像花一樣在面前輕快地飛舞,積壓在竹林里,結成冰落入水中,利用機會隨意地將縫隙填滿。積雪阻斷了書信往來的道路,侵襲著行人的衣服和鞋子,擔心積雪會壓到簡陋的房屋,也讓逆流而行的船感到更加沉重。贊嘆雪的美景,湯湯渦水也無法將其鐫刻,大雪包藏著大海山川,覆蓋著天地萬物, 通過大雪也想到了做人要像枚乘、袁安這樣的名士一樣,寧可困守寒門,也不愿乞求于人的高潔品格,等到太陽出來時,縱橫萬里都是晴朗耀眼的景象。
這首詩不僅形象地描寫了大雪紛飛的場景,還借景抒懷,合理選用典故,盡管這時的曾鞏已經61歲高齡,依然通過“會須逢見睍,萬里豁晴川”傳遞著自信而豁達的人生態度。
“情有獨鐘”是芍花
曾鞏一生著述頗豐,有《元豐類稿》50卷、《續元豐類稿》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另外,他還著有《衛道錄》《大學稽中傳》《禮經類編》《雜職》《宋朝政要策》《詩經教考》等。由此可見,《雪亳州》這首詩,只是其豐富作品中的“滄海一粟”。
盡管曾鞏在亳州為官僅僅一年左右,但這一年里,他愛上了姹紫嫣紅的芍花,愛上了民風樸實的亳州,臨花寫詩,風月無邊,對生活充滿熱愛。
對芍花“情有獨鐘”的曾鞏,處理完政務后,閑暇時光,像生活在這里的居民一樣,在州府的住處周圍種上了芍藥。谷雨前后,芍藥花開,他在廳堂里就能聞到那濃郁的花香,可能是太喜歡芍花了,他把自己的客廳命名為芍藥廳,并專門賦詩一首,名字就是《芍藥廳》,前兩句“小碧闌干四月天,露紅煙紫不勝妍”堪稱名句,并由此產生了一個成語“露紅煙紫”,用來形容花木的色彩鮮艷。
在曾鞏的帶動下,亳州種植芍花的傳統得到了傳承與發展,不僅城中的富商巨賈因家有芍花為榮,鄉野也遍布著芍花,正是這種不間斷的引領帶動,清代詩人劉開才有機會寫出“小黃城外芍藥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這樣的詩篇。
北宋時期的亳州,屬淮南東路管轄,管轄范圍與京城開封接壤,下設有譙縣、蒙城、城父、鹿邑、衛真、酂縣、永城等7縣。那時的亳州比現在管轄的區域要大,但直到今日,盡管行政區劃變化很大,上述這些地方也依然都延續著種植芍花的習慣。
從亳州離開后,晚年的曾鞏并沒有像他設想的那樣,能夠到京城“退休”,而是被安排到了滄州任職,后來又到京城開封工作,1083年芍花盛開的四月,六十五歲的曾鞏在江寧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去世。
就如曾鞏對芍花的喜愛一樣,亳州人對芍花也是“情有獨鐘”。自2008年以來,芍花已經是這座城市的市花,芍花在亳州的種植面積約30萬畝,以芍花為代表的中醫藥產業更是成為這座千年古城、世界藥都的核心產業。
當年,曾鞏將自己的廳堂命名為“芍藥廳”;如今,亳州南湖公園碩大的不銹鋼雕塑“芍花王”,矗立在這座城市的“會客廳”,不僅展現了這座城市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蘊、精神風貌,還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也算是對曾鞏的一種告慰吧。
主筆:亳州晚報記者 蔣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