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大學剛畢業的韓玉好參加了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并以總分全縣第四名的成績進入臨泉縣楊橋鎮大塘小學任教,該校離鎮上十多千米,西南端與長官鎮、范集鎮交界,只有八十多個學生,教師中有五位臨近退休,因地處偏遠沒有年輕人愿意過來,學校面臨撤并。韓玉好決定在這里開始他的教師生涯,并在幾年后成為大塘小學的校長,“我就是從農村出來的,不忍心看到農村的孩子從小就輸給城里的孩子,起碼在教育上他們不應該有差別的。”韓玉好說。
愛生如子暖人心
韓玉好要求自己不落下班里任何一個學生。2018年9月,大塘小學四年級新轉來幾個新生,其中有個叫劉一(化名)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作業馬虎、拖拉,還經常和同學打架。韓玉好多次找他談話、推心置腹,可是效果甚微。韓玉好決定去他家里做家訪。
【資料圖】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韓玉好來到劉一家里,看到劉一正在洗衣服,家里沒有其他人,經過詢問才知道,劉一家里就他和奶奶,奶奶在承包地里干活,爸媽離婚后,爸爸在外面打工。劉一每天放學回來都要自己做飯、洗衣服。了解到真實情況后,韓玉好從此沒再批評過劉一,而是給了他更多的關心與愛護,放學后他把劉一留下來,給他輔導作業。一學期下來,劉一由全班倒數第一進步到全班前十名。
真抓實干甘奉獻
在韓玉好的努力下,大塘小學軟硬件設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學校新添置了大量的圖書,讓學生盡情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音樂室激發了學生們的藝術細胞,體育器材增強了學生們的體質,美術室讓學生們個個成為一名小畫家,微機室讓學生們接觸到什么是互聯網......美味可口、營養豐富的營養餐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營養,還解決了大部分家長接送困難的問題。
2017年,對于大塘小學和韓玉好來說都是難忘的一年。這一年全縣義務教育均衡驗收,韓玉好那時還只是教導處主任,臨近退休的老校長把學校的大小事務都交代給他,面臨“國檢”,軟硬件設施都得建設,為了完成工作,韓玉好沒日沒夜地加班加點,他說老師們課程都很重,有時需要查閱以前的舊資料,工作量很大,為了不占用老師們休息時間,他自己一個人住在學校,每天晚上加班到深夜。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塘小學各項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學校教室、走廊文化十分欠缺,他動員各班主任設計自己班級文化,走廊、外墻等公共區域由他來負責。他上網瀏覽和實地考察兄弟學校校園文化,設計出獨特的走廊文化、外墻文化、校風校訓等,得到上級領導的夸贊。
“國檢”結束了,韓玉好累倒了,一天,他早晨起床后感覺頭昏昏沉沉的,打開學校大門,走進教室后頭痛難忍,且嘔吐不止。同事立即開車將他送到鎮衛生院,衛生院見情況危急,用救護車將他轉送到縣醫院。經過各項檢查,醫生說是因為用腦過度、勞累過度造成的昏厥,建議多休息。然而他只休息了一周就回到了學校。
每天從學生早晨走進大門開始,韓玉好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天氣炎熱,他用自己做飯的小鍋熬制出一碗碗冰糖綠豆湯,送給學生們降溫解暑。每天學生吃飯、參加課間操和升國旗等場景,他都會發動班主任發到家長群,他說這在我們看來是不起眼的事,但對于有的家長來說卻視若珍寶,很多家長在外面打工,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他們很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
韓玉好在上課
善待志同道合人
2018年,大塘小學新分配來兩位特崗教師,她們的住宿等生活問題都亟待解決。為留住年輕教師,韓玉好把自己有空調的房間讓給新教師住,還新建了洗澡間,解決了特崗教師的生活后顧之憂。他深知一個好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作為校長他懂得以質量求生存的道理,一個學校的生存發展之道就是要狠抓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每學期開學前,我最怕接到教師的電話。一打電話,十有八九是想要調動”。韓玉好坦言,在大塘小學,最快離開的教師僅僅只教了一個學期。
除了改善學校的硬件設施,韓玉好還為每位教師配備一臺辦公電腦,為新進教師準備好被褥、毛巾、拖鞋、暖水瓶等生活用品,生日時的一塊蛋糕、一碗長壽面。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學生在家上網課,很多學生家長因不會操作,學生上不了網課,會操作的年輕教師大都住得較遠,疫情防控原因不便到校,住得近的都是些臨近退休的老教師,也不會操作。韓玉好就拿著全校學生名單,一個一個核對,確認能否正常上網課,通過微信、電話和親自入戶調試等多種方式,一個一個幫助他們解決了問題。
為了進一步督促學生能真正進行線上學習, 韓玉好又組織部分教師入戶家訪,全校學生一個不落下,有的甚至去了好幾趟。韓玉好跟教師們說:“農村孩子不比城里孩子條件好,很多還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一方面輔導不了孩子,另一方面對孩子隔代溺愛,網課我們不下去看看,很多只怕是流于形式。”
韓玉好就是這樣,處處想著給別人提供便利,在他的帶領下,大塘小學各項工作都有條不紊,教師們以他為榜樣,潛心教學,學校在當地贏得了較好的名聲,生源也在逐年遞增。目前,學校綜合評價在全鎮村小中名列前茅,他多次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和廣大家長們的夸贊。
編后語
做人師,育人育德;做經師,育才啟智。不言苦不言累,無私奉獻不言悔,閆雪和韓玉好把對學生的愛和對教育工作的忠誠,寫進了每一個平凡日子,用自身的行動詮釋了立德樹人。
□通訊員李強、本報記者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