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通過開展‘我在博物館畫文物’‘流動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讓文物‘活’起來,讓青少年與歷史對話,這種特色社會教育服務,深受青少年的歡迎。”昨天,在市博物館,講解員何曉蝶這樣告訴記者。近年來,市博物館深入挖掘館藏文物的時代價值,創新打造了“我在博物館畫文物”和“流動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品牌社會教育活動,努力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方便青少年了解亳州的厚重歷史,激發了青少年愛家鄉的熱忱。
自2016年起,為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展示青少年兒童熱愛家鄉、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市博物館連續五年舉辦“我在博物館畫文物”全市青少年繪畫大賽,以館藏文物為主線,讓孩子們從描繪文物中了解亳州厚重的歷史,解析文物背后的故事。累計數萬人次參賽,成為我市連續舉辦時間最長、參賽人數最多、知名度最高的青少年兒童書畫賽事之一,見證了一批又一批小朋友們的書畫藝術成長,成為啟迪心靈、放飛夢想的藝術嘉年華。
2021年起,“我在博物館畫文物”大賽全面升級為“我在博物館畫文物”安徽省青少年繪畫大展,大展由省文物局主辦,省博物館協會、市文化旅游體育局承辦,市博物館、市博物館聯盟協辦,是“百萬青少年走進博物館”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賽涉及全省各個地市的數十家博物館,廣大中小學、幼兒園和校外培訓機構師生積極參與,他們走進全省各個博物館,觀察、體驗、描摹、創造,共創作上萬件參賽作品。這些作品體裁豐富、主題鮮明、積極向上,多層次、多角度地描繪了我省境內的各級各類博物館館藏文物以及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壁畫等重要史跡,展示了全省青少年熱愛家鄉、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現了安徽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讓沉淀的歷史文化資源“動”起來。
為了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把文物保護工作做到群眾中去,市博物館還與全市大中小學校、社區合作,開展“架起溝通歷史的橋梁”流動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系列公益社會教育活動,包括傳統展板講解、文物知識有獎問答、非遺展演、機器人講解員與學生現場互動等項目,讓群眾更為直觀地感受亳州傳統文化魅力,了解亳州厚重的歷史人文。截至目前,該活動已開展81場次,惠及青少年學生10余萬人。
近年來,市博物館還積極開展館校共建戰略合作。2021年啟動與亳州市第一中學的館校共建戰略合作,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舉行揭牌儀式,為學生搭建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舞臺。在優勢互補、友好合作的基礎上,市博物館與學校建立了良好的聯絡機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特色,開展流動博物館進校園、非遺進課堂、博物館研學游等活動,為培育更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不懈努力。
市博物館館長吳磊表示,市博物館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把文物保護好、傳承好、運用好,持續開展“我在博物館畫文物”和“流動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品牌社會教育活動,講好亳州故事,傳遞亳州聲音,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記者 劉景俠 通訊員 薛秋霜 王妙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