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了確保日本的斗爭環境更加異彩紛呈,我們將“沖繩”改為“琉球”,秦剛外長更是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徹底否定了日本對琉球群島的主權合法性。
要知道,這些作為確立二戰后國際秩序的法律文件,明確規定了日本的領土只限于本土四島,所以不僅是琉球群島,日本在其它地區的多吃多占也屬于非法竊據。
(資料圖)
而比釜底抽薪的反擊更絕的是,當年的美國也是二戰戰勝國,更是《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起草國,如果美國不和我們站在一起收拾日本,那就等于是抽自己大耳刮子。
所以秦剛外長此言一出,日本很慌亂,從而開始對臺海問題“不予置評”,美國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面對眼前的敵人和鷹犬。
而苦日本久矣的琉球民眾,在中美日三國縱橫捭闔的同時,也不失時機地開始了復國的努力。比如在琉球一號人物玉城丹尼訪華前,“沖繩”縣議員代表團正式向日本政府遞交了和平外交意見決議書,表達了對日本對華消極做法的擔憂,真實反映出琉球民眾反戰謀和的心聲。
而相比于向鬼子反映民意呼聲,琉球群島謀求長治久安最現實的選擇當然是掙脫日本的桎梏自立門戶。畢竟作為中原王朝歷史上的藩屬國,琉球群島從來就不屬于日本。但因為距離日本空間距離太近,琉球長期遭受日本侵略,不得不維持著兩頭進貢的尷尬局面。
而等到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富國強兵后,其野心再度膨脹,并最終在1879年3月30日吞并琉球,從此琉球國并入日本本土,成為日本的沖繩縣。
相比于錫金,琉球除了曾經同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更同樣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而且,兩國被吞并的軌跡也高度相似,比如琉球王國在被日本吞并前,曾秘密派官員赴天津謁見李鴻章,琉球王國陳情通事林世功更是在北京壯烈自殺,請求清朝出兵驅逐日寇。然而由于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出兵最終成為泡影,琉球最終成為日本的刀下亡魂。
琉球被吞并后,琉球民眾堅持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我國也始終沒有忘記這片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土地。可悲的是,當1943年開羅會議召開,我國終于以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身份參會,美國羅斯福更是兩次提出將琉球群島交還中國時,畏日如虎的蔣委員長兩次堅決拒絕,最終琉球群島成為國際托管之地,并最終在1972年交給日本管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