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市場膠著限于調整之際,基金自購再次成為市場的亮點。日前,財通基金發布公司,擬以公司自有資金1億元,跟投旗下一只定開基金,而這也是最近5年來,公募基金行業最大一筆資金自購。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基金自購規模已經突破30億元,遠超去年同期水平。但是,對于基金自購來說,專家建議并不是基金投資的好指標。
最大單筆自購
誰也沒有想到,最大一筆自購,就在近期悄悄出現了。日前,來自財通基金的公告顯示,擬以自有資金1億元跟投財通內需增長12個月定期開放基金。數據顯示,這是近5年來,基金公司最大的一筆單只主動權益基金自購。
而在此之前,在近五年公募基金公司自購的偏股混合基金中,單次單只自購金額最大的為易方達信息產業基金,易方達曾在2016年9月該基金新發時進行了跟投,凈認購金額為9999.90萬元。
對于此次大手筆自購,財通基金表示,此次自購不僅是基于對資本市場長期趨勢的認可,更是表達了對當下時點投資參與市場的信心。資料顯示,財通內需增長基金成立于2020年8月7日,目前正處于第一個開放期。
具體來看,財通基金的定增投資策略或貢獻了較大比例收益來源,該基金曾參與過長安汽車、新易盛、恩捷股份、明陽智能、國聯股份等十余只股票的定增,截至二季度末仍有揚杰科技、雅化集團兩只個股的定增處于鎖定期。
自購規模超過30億
與此同時,除了財通基金以外,多家基金公司也采取了類似舉措。來自中庚基金的消息顯示,公司及擬任基金經理陳濤、曹慶擬以自有資金認購中庚價值先鋒股票型基金合計3000萬元。具體而言,中庚基金自有資金擬出資2000萬元、陳濤和曹慶擬分別出資500萬元。
永贏基金8月12日公告,永贏長遠價值混合基金將于9月6日至9月17日募集。公司及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常遠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將于基金募集期內分別出資3000萬元和200萬元認購本基金A類份額。
而恒越基金也表示,該公司新產品恒越品質生活混合型發起式基金于8月16日起首發,將以自有資金1000萬元認購并鎖定至少3年。7月30日,光證資管發布公告稱,已經于2021年7月29日出資1000萬元申購光大陽光香港精選混合A。
截至8月13日,建信基金自購了旗下3只基金,合計自購金額為2.9億元,在今年發生自購的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天弘基金則是以今年以來自購基金數量最多的公募,截至8月13日,天弘基金共自購了36只基金(按不同份額分開計算),合計凈申購金額2.5億元。
整體來看,截至8月17日,今年以來共有超過70家基金公司已經進行了自購,合計自購金額超過29億元,如果再加上此次財通基金自購的1億元,今年的基金公司自購金額已經突破30億元。
“頭部效應”明顯
而從新基金發行來看,隨時整體市場的持續調整,新基金發行市場也表現分化,“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
就在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月報數據顯示,7月發行數量穩步上漲并保持高位平穩水平。共計303只基金參與發行,其中延續發行的基金108只;新增發行195只。
新基金募集頭部效應穩定。7月份行業前三名大贏家為富國基金、華安基金以及匯添富基金,分別募集資金173.06億元、133.07億元以及129.79億元。3家公司共募集435.91億元,占全市場募集成功基金規模的16.6%,與近一年情況相比占比較低。除此以外,另有招商基金、易方達基金以及嘉實基金也為7月的“百億募集”贏家。
7月備受關注的創新基金是3只場外雙創50ETF。分別為興銀中證科創創業50、天弘中證科創創業50以及鵬揚中證科創創業50。合計募集規模74.43億份,占完成募集的指數基金的32.7%,推動指數基金募集規模上升至227.90億份,占7月全部募集規模的8.7%,位列各類型基金募集規模第三位。
專家提醒理性買基金
對于近期基金自購的火爆,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就此指出,從近期市場基金火爆的原因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種是傳遞信心,主要是考慮到市場不穩,市場波動比較劇烈,而市場情緒也相對悲觀的時段,基金公司出手自購,主要是給投資者傳遞一種信心;
第二種情況,是基金公司自身實力強勁,受益于這兩年基金行業的迅猛發展,部分基金公司資本盈余較多,在沒有其它成本開支,以及股東利潤上交的情況下,基金公司自身也存在財富管理的需求;
第三種情況,是從基金產品來看,基金自購的產品多為發起式基金,而基金公司的自購參與,可以幫助該基金產品的發售;
第四種情況,則是利益捆綁,也是增強市場信心的一種方式,就是基金公司對旗下基金經理、基金產品的看重,這對投資者而言也是一種正向信息。
劉亦千著重指出,基金自購只是一種市場現象,自購的原因和出發點各有不同,很難成為基民投資基金的“風向標”,并不一定是好的時點選擇,如果以此作為投資基金的“時機窗口”,那擇時的風險會很大。
基煜研究認為,從歷史上來看,基金自購行為與市場行情并沒有特定的相關性。對于基民來說,還是需要根據自己的收益預期和風險承受能力來制定合適的投資計劃。
統計顯示,截至8月16日,今年以來被基金公司自購的223只產品中,147只產品取得正收益,其中11只基金自購以來的收益率超過30%。但也能看出,并不是所有基金自購都在賺錢。(李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