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圓信永豐豐澤混合基金宣布募集失敗,年內發行失敗的基金數量已達19只。同時,被清盤的基金也不在少數,數據顯示,截至8月24日,已有115只基金由于基金資產凈值低于合同限制觸發清盤,其中債基占比最多。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新發基金數量逐年增長,清盤有助于市場優勝劣汰。而近年來股票型基金表現突出,分流了債基投資者,使得不少債基份額大幅減少。
8月21日,圓信永豐基金發布公告稱,旗下圓信永豐豐澤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因在募集期內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已有19只基金發行失敗,其中債券型基金共有12只。Choice數據顯示,今年由于資產凈值低于合同限制而觸發清盤的基金數量同比增長125.49%。
百嘉基金董事、擬任副總經理王群航分析稱,近幾年新發基金數量不斷增加,但入市資金速度略慢、基均規模增幅有限,清盤是市場優勝劣汰、進化篩選的新常態。
巨額贖回或觸發合同終止
記者注意到,清盤基金中債券型基金有57只,占比49.5%。其中,國投瑞銀順業純債債券C運作時間最短,不到四個月即清盤。清盤原因為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情形。此外,景順長城、博時、中歐等基金公司也有多只債基產品位列清盤名單之列。
對此,某基金分析師向記者解釋道,債基清盤較多,一方面可能是今年基金數量增長,競爭較激烈。另一方面是近期一些股票型基金表現突出,很多債基投資者轉投這些熱門基金,導致不少純債基基金份額大幅減少,募集能力不足,只能清盤。
記者還注意到,在一些債基的基金合同中,約定了巨額贖回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條款。
如博時安心收益定期開放債券型基金在合同中約定:若本基金單個開放日內的基金份額凈贖回申請,超過前一日的基金總份額的20%,即認為是發生了巨額贖回。當基金出現巨額贖回時,基金管理人可以根據基金當時的資產組合狀況決定全額贖回、或延緩支付贖回款項或者部分延期贖回。若基金管理人選擇延緩支付贖回款項,但其無法在20個工作日內完成支付,或其認為在變現過程中,存在明顯損害其他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的情形,基金管理人可不經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決議,經與基金托管人協商一致,并報證監會備案后,終止《基金合同》。
對此,前述基金從業者分析稱,這是保護存量投資者利益的重要條款。尤其是買債基的投資者主要追求低波動率,巨額贖回會影響到存量客戶的投資目標。當然,自動清盤也會導致基金出現短期資產難以變現、清算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債基清盤也可能是基金管理人的主動選擇。尤其是針對部分投資者定制的基金,當投資者退出之后,剩下的零頭資金規模已經完全不再適合基金運作,與其如此,不如及時清盤掉,然后集中精力管理好其他基金。(記者林曉麗見習記者張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