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2021年“期中考試”成績單出爐。截至8月31日,已公布上半年經營情況的56家基金公司,凈利潤共計近20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0%;平均凈利潤3.54億元,同比增長38.89%。不過在基金業賺錢效應之下,投資者賺錢效應平平甚至虧錢的現象引人關注。
基金公司兩極分化明顯
從凈利潤來看,頭部公募基金公司的實力不容小覷。前十名公募基金凈利潤合計近130億元,占56家基金公司凈利潤總和的一半以上。
2021年上半年,共有8家基金公司凈利潤突破10億元,位列前三的分別是易方達基金(18.41億元)、匯添富基金(15.7億元)以及工銀瑞信基金(14.5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6%、140%、55%。而2020年同期,上半年凈利潤突破10億元的只有2家,2017年至2019年,更是僅天弘基金一家。
其中,增速最高的匯添富基金由東方證券(600958)參股,東方證券半年報顯示,截至2021上半年,匯添富基金的資產管理總規模突破1.2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規模超9500億元,較年初增長14%。
值得注意的是,據不完全統計,凈利潤排名前20的基金公司中,大多為券商系。廣發證券旗下的易方達基金和廣發基金,分別排名凈利潤首位及第五位,還有興業證券旗下的興證全球、華泰證券旗下的華泰柏瑞及南方基金、海通證券旗下的富國基金、長城證券旗下的景順長城基金等。
另有3家銀行系基金公司躋身前20名,分別為工銀瑞信基金、建信基金、興業基金。
另在公布半年報的56家基金公司中,浙商基金成為黑馬,凈利增速達4760%。
但在頭部效應進一步強化的同時,另一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其中東興基金、東海基金、南華基金、江信基金和中信建投基金凈利潤為負,中信建投基金目前虧損最多。
公募基金展現強賺錢效應
基金業亮眼成績單離不開公募基金行業的不斷壯大。規模增量方面,8月30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基金業協會代表大會上講話時指出,截至今年7月底,行業管理資產規模達到23.5萬億元,較2016年底增長1.6倍,從全球第九上升至目前的全球第四。其中,權益類基金(股票型+混合型)產品數量和管理規模均創歷史新高。
天風證券的研究報告也曾提到,2018年至2021年6月末,權益類產品凈值規模從2.2萬億元增長至7.9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6%。
公募基金展現強賺錢效應的同時,行業也正迎來“黃金時代”。截至今年7月底,公募基金總規模達到23.54萬億,權益類基金成為中堅力量;近年來公募基金的大發展,讓“炒股不如買基金”深入人心。數據顯示,權益類基金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率約為21.2%,超過同期上證綜指漲幅11個百分點。
截至9月1日,以三年區間收益為指標,2705只主動權益基金中,共有47只產品收益超300%,有8只產品收益超400%,僅有9只產品收益為負。
其中,基金經理施成管理的國投瑞銀進寶靈活配置混合以472.12%的收益率,奪得近三年權益“冠軍”。緊隨其后的是王鵬管理的泰達轉型機遇股票A(449.93%)、王睿和孫浩中搭檔管理的信誠新興產業混合A(416.79%),位列第十名的農銀研究精選混合收益率為374.22%。
如何避免“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
不過,火熱行情下,“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問題仍時有發生,投資者賺錢效應平平。
2021年3月31日,富國基金、景順長城基金等10家基金公司,聯合支付寶理財平臺發布了《一季度基民報告》。報告顯示,除了市場行情波動外,追漲殺跌、頻繁交易也是造成“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困境的主要原因。其中,持有基金短于3個月的用戶中,7成左右的投資者處于虧損狀態,而持有3年以上的用戶,97.1%的投資者盈利5%以上。
長期關注資本市場的資深人士杜坤維認為,要改變基金公司賺錢投資者虧錢的事實,關鍵是投資者要養成長期投資的習慣,不要過度地追逐明星基金爆款基金,避免套在歷史高位,像上半年投資者把部分明星基金經理當作愛豆追逐大消費基金,其中如果重倉白酒、醬油、家電、互聯網等明星基金,損失很大。機構抱團實際上很難獲得長期穩定收益,原因在于抱團模式下、股價很快就會達到歷史高點,出現高股價、高估值、高漲幅,為股價大跌埋下隱患。(記者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