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圖作品“萬州城區木雕地形模型”。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首席記者 王瑋 攝
(資料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訊(首席記者 王瑋)“重慶地圖作品首次獲國際制圖大會大獎啦!”8月29日,第二十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記者從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了解到這一好消息。
重慶的地圖作品“萬州城區木雕地形模型”獲第31屆國際制圖大會實體地圖類“最受歡迎獎”。受訪單位供圖
國際地圖屆盛會 重慶地圖作品首次獲獎
獲獎的重慶地圖作品為“萬州城區木雕地形模型”,該作品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指導,重慶市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制作,這是重慶地圖產品在國際制圖大會上首次獲獎。
據了解,第31屆國際制圖大會于2023年8月13日至19日在南非開普敦召開,會議主題為“智能制圖促進可持續發展”,共有來自8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人參加,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共計362件作品參加掛圖、航海圖、地圖集、電子圖、教育地圖、實體地圖、故事地圖共七大類的競賽。
中國共選送了17件作品,角逐除電子類以外的各類獎項,共斬獲4項獎,其中,重慶地圖作品榮獲了第31屆國際制圖大會實體地圖類銀獎,以及實體地圖類“最受歡迎獎”兩項大獎。
獲獎的木刻地圖采用陰刻陽刻相結合的方式。記者看到,地圖中,鐵峰山在萬州城區北側矗立,山巒層疊,長江穿流在城市與山脈間,在地勢稍緩處,還注記顯示了海拔、地名等信息。
“從專業學習到工作,我畫等高線畫了40年,就想在自己退休前完成一幅與等高線密切相關的地圖作品。”重慶市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負責人向澤君也是該作品的主創之一,他直言,自己家鄉是萬州,所以想把重慶萬州“高峽出平湖”的壯美展現出來,所以兩者結合,產生了制作“萬州城區木雕地形模型”的想法。
重慶的地圖作品“萬州城區木雕地形模型”獲第31屆國際制圖大會實體地圖類銀獎。受訪單位供圖
歷時5個月 將地形圖刻在木材上
想把地形圖雕刻在木材上,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地圖“精細化”的要求和木材易變形的特質之間的矛盾。
向澤君告訴記者,光前期選材就綜合考量、比對了10多種木料,最終選擇了質地堅硬、不易變形的紫檀木和柚木,同時還花了三個月做了一個試驗版本的地圖,在此基礎上,繼續改良選料、木材烘烤等工藝。
為了讓整個作品視覺效果最佳,模型根據黃金分割原理設計了0.618的長寬比例,并分別選取1:5萬和1:2.5萬作為平面和豎向比例尺,“這樣橫豎不同比例尺的選擇,可以最大程度看到高低錯落的山地地形特征。”重慶市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地圖分院院長顏宇介紹。
而作品中堆疊效果,則是通過等高線厚度、間距的準確把握。顏宇指著作品介紹,按照國家保密要求確定30米等高距后,雕刻出的等高線厚度為1.2毫米,間距不能小于0.4毫米。先通過數控機床進行粗刻,再經過木雕師傅的手工精雕、手刻、打磨、拋光、上蠟等多道工序。
此外,該作品還打破了常規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視覺模式,創新采用上西下東左南右北的表達方式,“這一考慮是為了更好地視覺呈現,讓長江穿過萬州城區的呈現更美觀。”向澤君說。
“專業性強,科普性好、收藏價值高,完美實現了等高線彎曲與地形起伏的高度契合。”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品保留專業地形模型可量測屬性的同時,又弘揚了中國傳統木雕技藝,制作過程更是充分體現了地圖編制、地理信息、人工智能技術和傳統手工雕刻工藝的融合發展和創新應用。
據了解,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高度重視公益地圖編制工作,指導重慶市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承擔向全市各級政務部門提供政務用圖、標準地圖、公益地圖等編制工作,這個獲獎作品就是該院創新思路制作的眾多立體地圖模型之一。
“我們還會繼續在地圖的可視化表達、信息豐富度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究,推出更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地圖文創產品,拓展地圖應用領域,服務社會大眾。”向澤君說。
(本文來自新重慶客戶端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