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廣州熱門商圈,一批富有特色的廣州首店紛紛開張迎客,無論是人氣餐飲店、時尚品牌旗艦店還是新型運動健身中心,都吸引眾多消費者前往打卡消費,引發新一輪的購物用餐熱潮。
隨著廣州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工作不斷推進,廣州在“首店經濟”發展上也頻頻發力。相關業內人士認為,“首店經濟”如今已成為反映地區經濟活躍程度的新指標,即使是在第一季度廣州受新冠疫情影響、消費增幅偏弱的情況下,“首店經濟”也在不斷激發廣州商圈的新活力,為零售行業打入一支“強心針”。眾多品牌首店落戶廣州,也從側面反映了國內外品牌方對廣州成熟的消費市場、高效的流通體系與優質的營商環境的信心與認可。
記者觀察
核心商圈引入多家品牌首店
運動健身與餐飲成熱門業態
在消費增幅偏弱的大環境下,廣州主要購物中心從今年1月至今,依然引入多家首店,成為消費市場的一抹亮色。
據了解,首店是指市場中具備影響力與代表性的連鎖品牌在某地或某地理區域范圍內開設的第一家門店。近日,羊城晚報記者走訪廣州天河城百貨北京路店、廣州太古匯、天環廣場、廣州K11、富力海珠城、凱德樂峰廣場等購物中心發現,今年落戶的多家品牌首店以全新面貌迎客,其中包括漢堡品牌ShakeShack、運動健身品牌超級猩猩、新加坡連續四年米其林必登榜推薦餐廳鰻滿等人氣名店,吸引了大批消費者。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第一季度廣州重點商圈中的15家購物中心共引進26家首店(僅統計城市首店及以上級別),其中擁有“華南第一商圈”稱號的天河路商圈第一季度入駐7家首店,主要分布在天環廣場、萬菱匯、廣州太古匯三大購物中心,僅天環廣場便吸納了4家零售類首店,包括男裝品牌RAZZLE、女裝品牌lulusmile、三宅一生香氛廣州首店和delicates“白T溫室”城市限定店。天河北商圈中,東方寶泰購物廣場入駐了包括京東之家廣東首家PLUS店在內的3家首店。
記者觀察發現,第一季度新開業的首店中,運動健身與餐飲是熱門業態。第一季度新開的餐飲品牌首店中,位于萬菱匯的松風苑和位于恒寶廣場的奶鮮先更屬于全國首店。
在天河路商圈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四、五月份仍有多家首店新張迎客。今年下半年,該商圈更有望迎來新一輪首店開業潮,百年靈華南首家旗艦店、Cabana華南首家旗艦店、HARMAY話梅美妝集合店廣州首店等一批新店將陸續登陸天環廣場、萬菱匯等購物中心。
現場走訪
廣州首店專注“消費升級”
經營者對首店經營有信心
今年3月份,東灶魚頭火鍋在富力海珠城開設廣州首店。記者5月19日晚上7時在現場看到,店內已經滿座,不少食客在門外排起長隊。市民蔡先生告訴記者:“之前在順德就吃過這家店,如今得知在家旁邊的商場開了廣州首店,馬上帶著家人過來品嘗。”
據東灶魚頭火鍋創始人張敏介紹,富力海珠城只是品牌開在廣州的第一站,他計劃2022年在廣州布局5家直營店。張敏表示,他選擇在廣州開出首店,除了對自家品牌的競爭力有信心外,還對廣州食客的消費需求做過調研,廣州成熟的餐飲消費市場和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給了他開店的底氣。
在廣州新開的眾多首店中,運動健身店表現亮眼,在運動場景中更兼顧了社交需求,受到年輕消費者的歡迎。在天河城百貨北京路店負二層,便藏著一處占地2000平方米的運動及潮玩之地,“不可思議運動街區”廣州首店在今年1月開業。記者20日走訪現場發現,當天恰逢“520”網絡情人節,不少情侶在場內興致勃勃地體驗“泳池風射箭”“復古輪滑”等多項運動減壓項目。在超級猩猩廣州太古匯未來旗艦店,記者看到眾多運動愛好者正跟隨教練進行搏擊、舞蹈、瑜伽等健身運動,氣氛熱烈。
專家觀點
首店選擇廣州并非偶然
與政策、市場、消費者息息相關
早在2020年3月,廣州穩經濟“48條”措施中就有專門提出針對“首店經濟”的政策:大力發展時尚消費,積極拓展“首店經濟”。去年11月,廣州發布《廣州市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提出吸引中高端消費品牌企業設立總部,吸引中華老字號、國際知名商品和服務品牌進駐,引入更多首牌、首發,提升名牌效應。
今年以來,受本土疫情及國內疫情多發的影響,消費、文旅等接觸性聚集性行業恢復再次放緩,但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方針指引下,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消費領域仍保持增長,升級類消費仍是消費領域增長的主要支撐。
廣東財經大學商貿流通研究院院長王先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入駐城市是否符合品牌的形象定位、入駐城市的消費能力、品牌進入市場的戰略地位是品牌商家選擇某一城市開設首店的重要原因。從第一季度廣州首店的開業情況來看,在廣州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積極形勢下,即使有疫情的影響,還是能不斷滿足商家及品牌的首店進駐要求,這與相關政策的鼓勵扶持是分不開的。”
此外,王先慶認為在廣州發展首店還有兩個優勢:一方面是眾多零售、餐飲業的產業鏈在珠三角地區十分完備,廣州位處生產制造基地中心,能確保首店長遠發展;另一方面,廣州本地的營商環境相對包容、消費者的需求多樣化,能夠給嘗試開拓新市場的品牌創造更多機會。(記者黃士施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