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起,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布,對考生來說,將進入志愿填報的關鍵時期。但近年來,“高價志愿填報指導”相關詐騙事件屢見不鮮,不少違法分子虛假宣傳擁有所謂“內部信息”,假冒志愿填報專家身份,甚至鼓動考生填報低分院校來實現“百分百保上”,從而謀取違法利益、侵害考生正當權益。
聲稱擁有“內部信息”
“高考志愿填報指導其實是高度專業化、需要經驗的一個領域。”北京市某985高校教授鄭越(化名)表示,“高中三年,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更多地將精力投入到提升自己的考試技能和知識水平上,對于實際的學校選擇、院系選擇、學科知識,了解得并不多。而學校的老師通過教學過程了解學生和學校,對于大學院校、專業側重點、課程安排、就業情況卻可能不甚關心。”
“高考志愿填報咨詢,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因素帶來的信息不對稱。”鄭越表示。
然而,不少違法分子利用信息不對稱謀取利益。據教育部消息,此前,某網站自稱掌握內部大數據,能夠“精準定位院校”等等。事實上,每年高考填報志愿前,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都會發布當年高考成績統計情況和近年來各高校錄取分數情況,并不存在市面上的咨詢機構或個人聲稱的“內部信息”。
內蒙古考生小亮(化名)已經拿到了成績,近期,她常常看到各種志愿填報機構在學校附近發傳單,此外,網絡上也充斥著關于志愿填報的各種廣告。
小亮的朋友小可(化名)試著聯系了其中一個機構,對方表示,不同地區收費不同,二線城市收費在五六千左右,而在北京等城市每個考生收費則可能達到了10000元以上。
小可介紹,他們聲稱與國際一流大學教育實驗室合作,可以通過大數據收集全國各大院校的錄取數據,根據往年數據推算今年的錄取分數,從而保證填報志愿時可以“分數利用最大化”。
小可表示,該機構稱,這些信息通過學生自己是很難算出來的。
“這個技術開發其實并不難,也確實存在一些專業化的機構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數據搜集并做一定的推算,而且有一些軟件做了數據之后會免費公開或低價售出。”鄭越表示,“但是能不能錄取不是單獨通過往年數據就能推算出來的,題目難易程度、學校口碑變化、專業的報考熱度等等,這些影響因素都很復雜。”此外,小可介紹,當她詢問該機構提及的國際一流大學教育實驗室的名稱時,對方語焉不詳,只表示這不是一個實驗室,是對接各個大學的高考錄取數據,后臺及時更新。
假冒志愿填報專家
高考志愿填報極具重要性。“它與個人短期生活狀態、人生發展乃至國家人力資源供給都密切相關。”鄭越表示,“選的大學、專業,表明考生未來一段時間如何度過,未來的職業、收入水平、人生際遇、校友圈子等都會因此受到影響。同時,高校其實是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人才,如果考生專業選擇不好,匹配度不高,可能會導致這種國家急需的領域人才過少并造成供需失衡。”
鄭越介紹,對于不同的主體而言,高考填報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家長可能關注就業方向,學生可能更想了解學校地域,對于高中教師來說,則可能更關注學校本身。“因此,就需要有專門的人,來進行客觀、全面、專業化的信息提供。”鄭越表示。
學生和家長有需求,便有人借此利用專業化的名號為其牟利行為背書。小可表示,除聲稱與國際一流實驗室合作外,她所聯系的機構還稱自己有專業的規劃師。
“他們說機構里的規劃師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資深規劃師,從業經驗都在三到五年以上。”小可表示,“他們說都是幫助過上百名考生填報的,對全國的大學專業都很清楚。”而當小可要求對方給出專業性證明時,對方表示有公司培訓下發的結業證書,但遲遲不肯交予她查看。
然而所謂的“規劃師”并無官方認證。據教育部消息,此前,某咨詢機構打出廣告,稱團隊的專家“獲得高考志愿規劃師認證”“來自著名高校”等。事實上,有關部門從未發放過“高考志愿規劃師”這類職業資格證書。該機構一些所謂“志愿規劃師”都是臨時招募的社會人員,按照總部提供的“臺詞”給考生和家長輔導。
鼓動填報低分院校
“根據學生及家庭實際情況,1v1定制專業的志愿填報服務方案,報考效果精準、科學、無風險。”小可所聯系機構的傳單上寫著這么一句話。
小可介紹,該機構還表示,通過其規劃服務可以“不浪費太多分數”,并稱在其服務過的學生中,大都是壓線錄取的,或者高出分數線3-5分。
但所謂的“無風險”和“不浪費分數”背后卻可能是考生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據教育部消息,此前有機構聲稱“百分百保上”“一分不浪費”,但實際上為提高所謂的志愿填報成功率,鼓動考生填報較低分數即可錄取的高校或專業,損害考生的正當權益。
“不存在絕對的無風險。”鄭越表示,“要做到0風險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所有考生都使用同一個機構,在同一個機構上傳自己的全部相關信息。”鄭越表示,這種機構目前是不存在的,“而且收集全部考生數據的工作已經分別由各省市的教育考試院來做了。”
此外,教育部舉例,還有“志愿填報輔導”App和網站假借為考生“一對一”服務的名義,收取高額費用后溜之大吉;有的偽造錄取通知書,要求考生提前交學費;還有的機構要求考生填寫許多不必要的個人信息,或者發送帶有木馬的鏈接,造成個人隱私信息外泄。
教育部預警,鄭重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社會上有機構或個人向考生和家長開展的“高價”志愿填報咨詢活動,存在政策解讀不精準、信息提供不準確、費用收取不規范甚至詐騙等問題。請考生綜合參考本地招生考試機構和所在中學、有關高校提供的咨詢服務信息,結合本人實際情況,自主合理填報,切勿輕信所謂的“高價”志愿填報咨詢服務。(記者陶鳳實習記者冉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