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京港線旁的江夏楠竹場是市內面積最大的竹林場。
(資料圖)
端午節期間,59歲的護林員李國保和同事將成材的竹子洗凈,裝上糯米,蒸成傳統美食——竹筒飯,雨后初晴的竹林內傳來陣陣清香。
武漢向南51公里,有一片占地1200畝的江夏楠竹場,是市內面積最大的竹林。
李國保的父親當年扛著鋤頭開荒山,作為江夏楠竹場第一批職工參與楠竹林建設。
1981年,李國保走上父親的崗位,后來又成為護林員,從此堅守這片竹林。
42年來,江夏楠竹場從發揮林業生產功能到列為省級重點公益林保護區,李國保每天上山巡林。他說,自己守護的是父輩種竹的初心,想保留下這片武漢最大“楠竹綠”。
開荒山栽竹林,他接過父親的“接力棒”
42年來,李國保守著一批批竹子拔節生長。記者欒嘉雯 攝
楠竹又名毛竹,通直堅韌,富有彈性易加工,年年出筍而成材,是竹類中經濟價值最高的種類。
1966年,武昌縣(今江夏區)決定發展特色產業,選址賀站與湖泗交界處的港頭山、葫蘆東山、南豬婆山,投入資金開辟了8740畝竹園。李國保的父親成為建場后第一批80余名職工中的一員。
李國保回憶,當年母親常帶著他上山,遠遠看著父親工作。“爬上石頭山,父親和同事們一起用手清除草根石塊,再用鋤頭將表層的腐熟土翻為平整的土地。”眼看著,一棵棵竹筍相繼冒尖,荒山披上綠茵。楠竹場后來成為集楠竹、茶葉、果樹、苗木和農作物種植于一體的綜合性農場。
1981年,父親因病離世,李國保代替父親繼續留在這片竹林里。
“上崗第一天,我跟著師傅真正地在場里走了一圈,那里有父親親手栽下的竹子。”李國保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當時楠竹場作為“商品林”出售,主要生產竹扇、竹架、竹床等精加工產品,曾是武漢市規模最大的楠竹制品生產基地,產品銷往省內各地。
李國保加入生產隊伍,每天翻土地栽新竹,砍伐成材的竹木削成竹條,一天能編織20多個大小不一的竹籃。“種竹賣竹,最初我們靠竹而生。”李國保說。
竹子拔節生長,他全年無休守竹林
李國保(右)正在巡林。記者欒嘉雯 攝
2000年后,楠竹場成為省級重點公益林保護區,轉型為以生態效益為主的國有林場。
“隨著南北方林特產品的沖擊,楠竹的用途和經濟價值越來越小,生態價值和社會效應隨之越來越大。”江夏楠竹場場長鄧恢忠說,林場轉型,一部分人陸續調離,但仍有一部分員工堅定地留了下來,其中就包括李國保。
楠竹場在建場之初就設立了護林員一職,日常巡林排查火災隱患,及時觀察竹子的生長情況,如果生蟲就必須采取補救措施。“父輩近十年的勞動成果不能在我們手上毀了。”2005年,楠竹場第二代護林員退休,李國保作為第三代護林員上崗。
“以前我看竹子主要判斷是否合適砍伐,后來我主要看竹子的姿態、竹節、竹葉,觀察每棵是否處于正常的生長情況。”隨著楠竹場員工越來越少,李國保也成為一個孤獨的護林員。
防火,防蟲害……在李國保的工作記錄里,日復一日地寫著自己當天的巡山路線:四分場竹林、水井竹林、沿公路邊竹林……“早上7時出發上山,晚上天黑了再回來,全年無休。”在計算工作時長時,李國保輕描淡寫地說出了這一連串數字,“每天看著林子,都習慣了。”
三代護林員堅守使命,楠竹場竹林常綠:江夏楠竹場自建場57年來,沒有發生過一次火災。“我們的防火突擊隊都是精英,上個月隔壁山頭著火,我們幫忙出動滅火。”李國保說。
楠竹場“出圈了”,他幫游客找最佳拍攝角度
江夏楠竹場。
最近,楠竹場里又開進了好幾輛旅游大巴,這樣的場景從今年開始越來越多了。“以前去巡林,山路邊都沒有人,現在還有一些游客在這里扎起小帳篷露營。”李國保告訴記者,楠竹場在社交媒體上開始“出圈了”。
“在武漢找到了臥虎藏龍同款竹林,竹林邊能感受到陣陣竹香隨風拂來。”網友的推薦,讓江夏楠竹場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
李國保開心地表示,現在的心情就像是多年呵護的寶貝終于亮出來了。
“綠色的竹林里,學生們架起了攝影三腳架,我開始還以為是在拍電影。”他回憶,當時武漢傳媒學院的學生將課程視頻選在了竹林里拍攝,接著又有了攝影愛好者來拍片、飛無人機。記著這些拍攝點位,李國保現在也能指導游客哪里是最佳出片視角。
如何將楠竹場從生態林變成景觀林,還能不能產生經濟收益?
“我們準備將這里打造成森林康養基地。”望著千畝竹林鄧恢忠說,幾十年養竹護竹后,這里要變成知竹賞竹的地方,到那時就讓李國保多一個身份:導游。
【編輯:王戎飛】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