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貨代行業也像一艘貨輪,在時代的風浪中載沉載浮。
隨著疫情反復,國內外的政策、行業環境都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過去三年,空運貨代行業曾有過短暫繁榮,但更多是在層出不窮的黑天鵝事件的沖擊下,讓全行業都籠罩在焦慮之中。那么,后疫情時代,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空運貨代行業又該何去何從呢?
9月16日,由17訂艙、WIFFA湖南口岸聯合主辦,圍繞“后疫情時代如何抱團取暖、商機共享”為主題的湖南空運同行業務交流會在長沙舉辦。17訂艙創始人兼CEO彭羅新、WIFFA湖南口岸分會會長馮登智、水滴石天使基金創始合伙人、17訂艙天使投資人兼17訂艙戰略委員會主席王斌、湖南省跨境電子商務協會常務副會長李清平、湖南省報關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鄧洪偉等行業相關人士出席了本次活動。
本次交流會共邀請了40多家空運貨代企業精英人員參與了會議交流,旨在探討后疫情時代如何抱團取暖、商機共享,突破行業傳統發展的固有邏輯,凝聚行業內的優質資源,共同探討行業發展升級新方向!
彭羅新:冰點將至,空運貨代行業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活動開場,17訂艙CEO彭羅新首先代表主辦方歡迎了各位業界同行的到來,隨后,對于當前空運貨代行業的現狀,彭羅新根據自己二十多年的從業經驗總結到,“整個行業好像一壺水。”行業內的種種有利因素都是在給行業這壺水加溫,而不利因素則是在給行業降溫。“之前一直是慢慢升溫,但2020年像是一把火突然加熱到了100度,但達到了沸點之后,又開始慢慢降溫,今年可能是還有四五十度,可能即將要達到冰點。”
彭羅新提到,當前行業情況不容樂觀,行業內的各種不利因素正在加劇。疫情年帶來的紅利讓整個行業陷入一種浮躁癲狂的氛圍中,各種盲目擴張與資本推進屢見不鮮,但越是這種時候必須以更冷靜和更全局地看待問題,分析貨代企業所面臨的來自行業內外各種壓力與挑戰。為此,彭羅新從貨代行業所面臨著的外部不利因素、內部行業形勢、以及傳統空運貨代企業行為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第一點,貨代行業所面臨的外部不利因素。
首先,從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大局來看,彭羅新認為隨著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國際地位不斷升高,當前歐美各國針對中國的限制與制裁只會越加強烈,從這點來看,對于國際貿易以及貨代行業很難說是一個有利的局面。
其次,從產業轉移的角度來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大量中低制造業轉移至東南亞國家將是主流趨勢。根據17訂艙得到的數據,一季度在國內供應鏈受到疫情影響、出口降速的同時,越南出口數據卻呈快速增長趨勢,尤其3月出口額環比大增45.5%,替代效應浮現。東南亞國家的發展慢慢進一步會繼續蠶食中低端往上的產品轉移,這是資本驅使的結果,也是產業轉移不可遏制的趨勢。
此外,從國內政策來分析,目前國內疫情常態化的政策短期內不會改變,對國內企業復工復產仍然有所制約,反之國外大部分國家已經躺平,復工復產之后對中國商品競爭力度有所加大。
最后,而對于貨代行業中的空運同行來說,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日趨成熟,中歐班列、中歐卡航等中歐新型運輸方式也在不斷發展壯大中,這勢必將會削弱行業對于空運這一運輸形式的需求。再加上國家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協調的發展格局的決策,最終對于跨境貿易的影響如何還未可知。
第二點,貨代行業內部的相關形勢分析。
根據17訂艙相關數據,航空貨運同比增幅15%,從2019年1024億美元升至2020年1177億美元。其中,防疫物資和線上電商的包機運輸成為了航空公司主營業務之一。航空貨運收入逆勢增長,倒逼航空公司改變疫情前的商業模式,開始擴大貨運包機航班、增設貨運包機航線、讓“客改貨”飛機承接包機業務等。
疫情年的瘋狂吸金使得行業運力得到了迅速提高。例如,三大航拆資2500億RMB新購近300架空客飛機;達飛、馬士基等傳統海運巨頭級船公司購買全貨機,入局空運行業;國內沿海地區某幾個航司甚至民營貨運企業均有貨機采購計劃……更不用說行業多家物流巨頭開始采購自有貨機,壟斷貨源、資本、運力,將會使得貨代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另一方面,隨著靈活包機業務的廣泛開展,只要有貨、有資本,包機不再遙不可及,這使得很多大貨主或者是大貨代不再依托傳統N大航司商業航班消化貨物,行業競爭進一步扁平化。而各省市補貼政策參差不齊,加之疫情年培育出了一批專線大貨主,進一步加劇了傳統航司BSA空運貨代一代行業的成本競爭。
同時,以前熱點事件會迅速抬升某條航線運價,但未來因為靈活的包機業務會迅速拉平價格上漲趨勢,使得熱點不再“熱”,而冰點繼續無人問津,就如同前段時間的歐洲試劑盒事件。
整體而言,空運貨代將會面臨一個供給嚴重大于需求的不利局面,而各種內卷現象的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第三點,回歸空運貨代企業本身的行為分析。
而反觀各家空運貨代企業本身,疫情年的行業紅利使得各家企業賺得盆滿缽滿。資本逐利,由此各家企業紛紛開始擴大規模增加運力,希望在疫情的尾巴還能抓住一波行情。各家空運貨代都在忙著開分公司,對內擴大銷售團隊,對外加強市場開拓,包括直客、大客戶市場,甚至開始擴大海外團隊,布局東南亞,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不僅如此,一些手握資金的行業金牌銷售、或者是貨代小白,出去自立門戶的也有不少。但隨著疫情給貨代行業帶來的行情稍縱即逝,一些跨境電商或者專線公司不再滿足非一代玩法,開始自己包機或者BSA,對于貨代行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總體而言,貨代行業整體今年都是很不景氣的局面,除了一些非自有航線的貨物還能獲得一點小利潤,其他像是BSA或者包機產品的,都是處于嚴重虧順狀態。傳統慣性思維支配一代無法客觀去BSA產品,航司成本高必然無法低價BSA給一代,礙于關系無法推脫,但正如前文提到的靈活包機業務會迅速拉平價格上漲趨勢,導致“淡季虧損旺季回本”的傳統做法不再符合現實。
彭羅新對于行業現狀的精辟分析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贊同。各參會嘉賓對于后疫情時代的行業發展形勢紛紛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和看法,并就未來貨代行業發展將遭遇更多不確定性,企業需要修煉自身內功,尋找自身的價值點達成了共識。
王斌:行業不確定性加劇,后疫情時代如何抱團取暖?
對此,水滴石天使基金創始合伙人、17訂艙天使投資人兼17訂艙戰略委員會主席王斌總結認為,“我們都在談論后疫情時代,但疫情會如何發展,未來還會有怎樣的突發事件,誰也不知道!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安枕無憂的時代,不確定性將成為未來的常態。我們要做的,不是預測未來有多冷或有多熱,寒冬期有多長,而是在當下能做什么。”
一個行業發展總是遵循著周期規律,有低谷也有高峰,整體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要在低谷時做好準備,在高峰時才能夠抓住機會。貨代行業整體一直在不斷細分整合,最終就是要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而做專業的事情總是能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
作為17訂艙的天使投資人,從商業投資的視角出發,王斌非常看好17訂艙的商業模式,他認為17訂艙的存在是為了賦能和幫助貨代行業的用戶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這是17訂艙平臺的價值所在。
王斌認為,貨代行業抱團取暖穿越寒冬,所依靠的技術創新、運營創新,集中到一點,本質上都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靠差價賺錢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如果企業能夠做到管理上更加精細化,運營上朝著數字化靠攏,實際上會讓企業擁有更高的生存機會。
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貨運智能化數字服務平臺,17訂艙集極速訂艙、在線報關、航班跟蹤、艙單生成功能于一身,既為優質貨源提供更快更準更優的物流方案,嚴選優質航線資源直達用戶,同時也為上游供應商提供更多的數據分析、定價咨詢等服務,幫助開拓更多優勢航線。在2021年11月份,17訂艙完成了由水滴石天使基金領投的數千萬級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后,17訂艙將發力打造智能化空運平臺、開拓航線市場、全面對接行業資源等。
通過平臺實現產業資源的互通有無,進而賦能于整個行業,是一種更為高階的商業模式。未來不管貨代行業將走向何方,17訂艙始終希望能夠以增值的多元化產品實現產業的縱深發展,打造開放的產業協作共贏生態。
在種種不利情況下,全行業必須抱團取暖,從原來粗放型像集約型發展,運營上往數字化靠攏,管理上向精細化努力,提升行業的專業度,并且完善行業人才儲備。全行業需要共同努力,互通有無,資源共享,才能一起穿越寒冬,擁抱未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