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烈陽當空,畢業生紛紛走出校門,租房市場也迎來了旺季。教育部數據顯示,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達到909萬人,另外還有80萬名海歸求職者,一同奔向社會大學的洪流之中。《2021年10城畢業生租房報告》顯示,90%的大學生畢業后需要通過租房解決居住問題。記者注意到,為了提高住房租賃的保障,有關租賃住房的政策紅利不斷加碼。與此同時,長租公寓企業也摩拳擦掌。
多方位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
困擾許多新市民和年輕人的住房租賃問題要如何解決?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保障性租賃住房基礎制度和支持政策。
針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特點,《意見》明確,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以建筑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租金,準入和退出的具體條件、小戶型的具體面積由城市人民政府按照保基本的原則合理確定。
“保障性租賃住房一定要小戶型、低租金,而且要有利于職住平衡。小戶型、低租金是適應新市民的承受能力,同時主要利用存量土地和存量房屋建設,新建的也要選在交通便捷的區域,確保職住平衡,緩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司長曹金彪介紹。
然而長期以來,房地產開發商更為青睞高杠桿、快周轉模式而不愿意發展長周期的租賃住房,導致租賃住房這條“腿”總是稍短一些。
對此,《意見》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從基礎制度、土地、審批、資金、金融以及稅收政策等幾大方面,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發展。其中,《意見》明確:“用作保障性租賃住房期間,不變更土地使用性質,不補繳土地價款”“允許出讓價款分期收取”等,為企業“減負”。同時,還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通過自建或聯營、入股等方式建設運營保障性租賃住房”,使土地獲取方式有了更多創新的可能。
“這與過去傳統的租賃用地改革是有很大的變化的。類似變化,能夠進一步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掛鉤,真正促進農地入市和租賃市場發展的結合。”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
實際上,從中央到地方,“保障性租賃住房”近期都被多次重點提及。今年4月,廣東省住建廳在廣州調研政策性租賃住房時要求,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長租房,有效擴大供給,切實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同月,廣州市住建局聯合市財政局對《廣州市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獎補實施辦法》進行了修訂。
長租公寓相關企業已超千家
作為住房租賃行業的重要主體,長租公寓企業已經摩拳擦掌。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1200余家長租公寓相關企業。其中,六成成立于5年之內。自2015年起,我國長租公寓相關企業年注冊量均在120家以上。從存量看,廣東數量最多,超過300家,占總量的24.8%;其次是四川,有110家相關企業,占比8.6%。
事實上,廣州的租賃住房行業一直在探索發展中。目前的長租公寓除了萬科泊寓、龍湖冠寓、YOU+國際青年社區等覆蓋全國的品牌以外,還出現了一批廣州本地品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下半年,廣州集中式長租公寓品牌約90個,門店約500個,開業房源超7萬間。
記者查閱這些品牌的官方平臺發現,這些公寓的出租率較高,畢業季有些熱門地段上的公寓甚至“一屋難求”。“價格對于剛畢業的我來說確實有點貴,但是我看重這里的地段好,上班近,也有專門的運動、休閑空間,專門的管理人員,會更有安全感一些。”居住在泊寓五羊邨二店內的畢業生張茵向羊城晚報記者介紹,她所租住的是一個帶電梯的獨立單間,30多平方米,一個月要支付超過4000元的房租。
羊城晚報記者走訪了解到,廣州市長租公寓主要分布在天河、越秀、荔灣、海珠和白云五個中心區內,可見方便的交通地段是吸引租房者的重要因素,而新增的品牌方則對目前尚有價格優勢的南沙等區青睞有加。(記者孫綺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