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大城市租套合適的房子太難了#引起大家熱議,看到這個話題,詹小姐直言“難”不足以概括自己的租房生活。“到南京還沒滿一年,這已經是我第三次搬家了。”她很無奈地告訴記者,因為房東突然說要賣房,她一個星期前又花了2800元中介費重新租了一套離現在小區三公里遠的兩居室,下周準備搬家。
一直以來,像詹小姐這樣的租房剛需人群不在少數。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達3.76億人,這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需要租房生活。《2020中國青年租住生活藍皮書》也指出,“長租”已經成為城市青年習慣的生活方式,超過6成人已經租房3年以上。而不斷的需要搬家,成了他們最頭疼的事......
租金、距離等問題是租客生活不穩定因素
半年前,詹小姐從安徽來到南京工作,當時因為工作還沒有著落,便將所有的行李寄到朋友那里暫住一段時間。“找到工作之后,在單位附近租了一個1800元/月的合租房。”雖然便宜,但是公共區域的衛生一直都讓她糟心,詹小姐狠了狠心,又加了1000元的租房預算,重新整租了一套房子。“誰想到剛穩定了幾個月,房東又說他要賣房,又要搬家!”
“租金不超過收入的三分之一”是大部分人剛開始租房時的心里預設。但是隨著租住時間的不斷拉長,通勤距離、衛生條件、周邊配套等都在逐步拉入考慮范圍。“剛畢業的時候,和同學一起在玄武區整租了三居室,一人平均800元/月,但是上班地點在江寧,每天通勤時間有兩個小時。”劉玉(化名)說,在住滿一年后,毅然決定搬離那里。
回憶當時找房子的經歷,劉玉苦笑:“當時找了一個周末去看房,一天看了4個小區的7套房子,掐著點看房,也是到了下午3、4點才吃上午飯,非常疲憊。”他告訴記者,自己記得非常清楚,剛搬完家的那一晚,就在新屋子里加班工作到凌晨1點。“漂泊不定、沒有歸屬感”是租房生活給他最大的感受。
為了讓自己的“打工生活”更“體面”,畢業兩年的李雯(化名)在第三次搬家時決定選擇租住青年公寓。共享空間、健身房、24小時前臺服務......“房租加上服務費、空調費等等,一個月將近4000元,雖然占了我將近一半的工資,但我享受到了青年人該享受的生活。住這里只要考慮位置問題,生活瑣事會有公寓管家處理。”李雯說。
租一套滿意的房子,難嗎?
早在去年,全國整體城市租住群體已突破2億,并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但其實租房本身并不難。”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以南京市場為例,每年的整租房源大概在四萬套+,地段好、設施好的房源也一直都有,但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打工族’舍得在租房上奢侈的畢竟不是多數,價格桎梏和通勤限制很多時候不能兩全。”不難看出,住房租賃市場的問題主要是在于房源質量、租房成本、租賃關系等的矛盾,導致匹配難度較大,這一問題在大城市更為突出。
“很多地方都在做‘產城融合’,這其實就是在努力解決青年人才‘租房難’。”閑貓國際青年社區創始人梁曉芹就在4年前選擇深耕產業集群,做面向B端的青年人才住房。“大家越來越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而產業園區城市化發展,即在園區里有一定比例的餐飲、酒店、商場、住房等來作配套,房租也不會高于周邊地區,為青年人才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的住房環境。”梁曉芹告訴記者,將園區配套用房改建為集住房保障、人才服務、文娛社交等為一體的青年社區,他們工作、生活的半徑大大縮小,幸福感有所提高,也有助于建立更優的人才發展生態。
“住房這個賽道是需要時間去精心打磨的。”在梁曉芹看來,租賃住房專業化、標準化、精細化、品質化供給是一個必然趨勢,簡單來說就是更統一的管理、更安全的環境、更豐富的配套服務等,這樣不僅讓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得以緩解,人們的居住形態和習慣也會逐漸改變。
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房屋租賃市場?
不久前,ICCRA住房租賃產業研究院發布《中國租賃住房分類標準研究報告》。報告預測,保障性供給作為基石、市場化供給作為有益補充,兩駕馬車并行的“雙軌制”將成為我國住房租賃行業的顯著特點。“十四五”期間,南京也將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不少于12.5萬套,同時為近30萬戶新市民、青年人提供租賃補貼。
不過,盡管近年來住房租賃企業數量有所增長,但我國租賃住房的供給主體中個人業主依舊占據大多數。“房源應該是不缺的,但是租賃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相對嚴重。”南京房地產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張輝表示,多數人才公寓、長租公寓都可以找到信息平臺為用戶提供服務,但是個人房源的信息卻鮮有專門的平臺去承載,基本都是依靠第三方發布,因此,建立更暢通的租賃雙方溝通渠道尤為重要。
發展健康的住房租賃市場需要培養長期租賃需求,其關鍵也在于建立穩定的租賃關系。張輝認為,很多房屋中介因利益驅使而發布虛假房源,承租人和出租人之間的信任感難以建立,而租房糾紛也時常出現,當下市場還缺乏一個值得信任的租房信息化管理平臺,讓更多新市民、青年人在信息透明的情況下愿意租、租的到、租的好。此外,不得不承認,租賃住房確實也存在一些供給結構性不足的問題,核心地段的租賃住房必然會有租金、戶型、環境等條件的相互沖突,租房者也應該放平心態,合理思考、選擇自己的租住需求。(記者 許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