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之前先查“身份證”?是的,你沒聽錯,這個“身份證”可不是賣家的,而是房子的唯一核驗碼。就在今年春節假期的前幾天,南京推出了“一房一碼”的存量房核驗新規,2月1日,也就是大年初一起正式實施了。不過,樓市馬坐播在南京幾大二手房平臺上體驗了一番,要看到房子的“身份證”可能還得再等一等。
這里所說的“唯一核驗碼”,其實你也可以理解為,把房源的小區、樓層、面積等不動產證上的權屬信息,連同房主的身份信息,全部“打包”之后,由二手房的發布平臺向主管部門申請核驗,在取得核驗碼后才能對外公開,那么這個核驗碼也就相當于房子的“身份證”了。
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呢?我身邊有不少朋友在買二手房的時候常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在某一家平臺上選定一個小區,一查看發現了好幾十套待售的,結果一一打電話去問中介,真實的房源可能只有一套,甚至一套都沒有。平臺這樣做的動機不難理解,讓自己平臺上的房源看上去“豐富”一些,吸引客戶來電咨詢,然后推銷其他的房源,可買房人卻遭了殃,浪費時間不說,還極有可能上當受騙,畢竟多數人的買房經驗等同于“小白”,被賣家和中介牽著鼻子走并不奇怪。
既然2月1日起就正式實施了,樓市馬坐播這兩天就在南京多個二手房平臺上體驗了一下,結果并不如預期得那般“美好”。在這次新規中明確說了,發布平臺在“發布房源時須明確標識房源核驗碼”,可我在我愛我家、鏈家、365淘房等幾家大型中介平臺上,并沒有看到“核驗碼”,有的只是標示了平臺自己的房源編碼,比如我愛我家上的“房源ID”,鏈家上的“鏈家編號”。
中介人士告訴我,按照規定,政府確認的核驗碼確實是要公布,不過在新規出臺前已經公示的房源,給出了三個月的“緩沖期”,也就是說,2月1日之前已經發布的二手房,可以陸續向房產部門申請房源核驗,截止日期是到5月1日,在此之前必須完成;而在2月1日之后新發布的房源,必須有核驗碼才能公開。
在體驗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一房多掛的現象還是蠻多的,而且編碼各不相同,比如有一套江北橋北板塊的二手房,同樣的面積和樓層,連室內照片也都一樣,卻掛出了十幾條信息,會給買家帶來不小的困擾。另外,一些中介代銷的新房,也被精心“包裝”之后在二手房板塊上掛牌,配上樣板間的圖片,讓買家們一時分不清自己買的究竟是二手房還是新房,類似這些亂象,恐怕都需要在未來三個月的緩沖期內“撥亂反正”。(記者 馬祚波)